XX市县域工业集中区提质升级的调研与思考
近期,国家正在开展新一轮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对省级以下开发区明确提出了升级和认定为省级以上开发区的要求。陕西也将出台《陕西省县域工业园区提升行动方案》,拟对县域工业园区开展分级分类管理。基于以上形势,市委党校和市工信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家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并依托其创建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8个(汉滨、旬阳、汉阴、紫阳、岚皋、平利、石泉、高新),省级特色专业园区5个(汉滨、石泉、平利、旬阳、汉阴),数量均居全省前列。11个园区规划工业用地总面积61.1平方千米,已建成25.02平方千米,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各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534.8万平方米,其中2024年新建标准化厂房15.05万平方米,累计达到534.82万平方米。汉滨五里工业集中区、旬阳高新区在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考核位居前列。石泉园区预制菜、旬阳园区功能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列入全省首批9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安康市新材料产业园选址确定,园区规划通过省级技术审查,总规通过市政府批复,拟近期环评审查通过后提请开展省级预认定。
二、存在问题
(一)科技创新
整体而言,我市园区量小质弱,提质升级任重道远。
一是规模普遍较小。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平均产值规模仅占全省工业园区平均产值的54%,11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工业产值过XX亿仅2个,4个园区产值不足XX亿元,与全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按照新的产业园区评级标准,我市园区将全部评入C、D两个档次,没有A、B档次的园区,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处于劣势。
二是入园项目质量不高。部分园区新入园项目重“量”不重“质”,大多是轻资产方式入驻的劳动密集型和传统制造企业,入园大项目、带动性龙头项目不多;项目前置综合评价和退出机制不完善,不利于低产低效项目“二次开发”和“腾笼换鸟”。
(二)整体布局不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