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红色圣地绿色产业新格局——新能源专题调研报告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XX年以来,国企民企纷纷投身新能源行业,推动我国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进入了高速、规模化发展的窗口期,我市新能源资源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金疙瘩。借势新能源发展高潮,助推我市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转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到历史机遇期。
如何统筹布局、借势发展,是我市当下亟需研究和重点推动的工作之一。今年以来,我们认真学习国家和陕西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相关资料,总结分析我市新能源项目建设、企业投资能力水平、新能源及储能制造业产业链引进布局情况,梳理讨论国土、林业、环保等支持性政策,对全市13个县(市区)新能源承载力进行多轮踏勘调查,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背景
(一)政策规划背景
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会议上庄严宣布,到2030年中国仅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XX年国家制定“十四五”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实现4个目标,一是总量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量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二是发电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十四五”期间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三是消纳目标,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和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分别达到33%和18%左右,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四是非电利用目标,2025年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
这些目标是综合考虑了各类非化石能源的资源潜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开发利用经济性等多种因素确定的,主要为完成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左右和2030年25%(3亿千瓦风电、光伏装机)左右的目标提供基础支撑。为落实《规划》目标,国家提出了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要求加快建设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冀北、松辽、新疆、黄河下游等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同时还要坚持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为保障电力供应、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还部署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设九大行动,即城镇屋顶光伏行动、“光伏+”综合利用行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新能源电站升级改造行动、抽水蓄能资源调查行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供热行动、乡村能源站行动以及农村电网巩固提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