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加入我们📣
×

郴州市旱杂粮产业调研报告

|   
郴州市旱杂粮产业调研报告 根据《全省旱杂粮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方案》要求,我市将此方案转发到各县市区,交办各地发改(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商农业、统计等部门收集有关数据和资料,开展农村和企业实地调研,摸清各地旱杂粮产业发展情况,市发改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于同期选取苏仙区和北湖区为样本实地调研,并整理汇总了各地调研情况,现将本次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市旱杂粮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产量。据统计,我市旱杂粮作物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年种植面积约为114万亩,年产量约为35.5万吨。 品种。我市旱杂粮主要品种为薯类、豆类、玉米、高粱、红米、苡米等,不同县市区种植旱杂粮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但水稻种植为主、旱杂粮为辅的基本格局相似,全市旱杂粮品种欠丰富、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少、产量偏低、区域代表性杂粮品种较少。 杂粮加工和转化。全市现有14家企业(未包括饲料转化企业)开展了旱杂粮精深加工和转化业务,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农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其他企业规模较小。据统计,以上企业年加工能力23.3万吨、年加工量12.3万吨、年产值103698万元、年利润约为6926万元,以上数据未剔除非杂粮成分,杂粮加工转化的实际产能产值约占比20%-30%。 品牌。本市较有影响的旱杂粮产品品牌有裕湘杂粮挂面、黑米姐姐(粽子、烧麦)、南岭五盖山(红薯干)、景湘源豆奶、成氏面条(药膳杂粮面)、湘昆酒、嘉禾亮嘢豆腐、蒸晒然(子粉、酒、糍粑)、仙岽子酒、苏仙斋(杂粮面点)、涛哥(杂粮米粉、粉丝)、青山垅红米、安平水豆腐、华王薯粉等。 二、我市支持旱杂粮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1、2011年,我市出台《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粮油精深加工及物流百亿产业工程的实施意见》(郴政发〔2011〕118号),明确我市从当年起启动粮油百亿产业工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全市粮油产业发展。其后,在2011-2018年期间,每年均由市级财政安排了200万元粮油百亿产业工程专项资金;2019年专项资金扶持范围收窄为市本级、北湖区、苏仙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当年安排资金100万元;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级专项资金进一步削减,此专项被取消。 2、2019年,我市出台《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郴政办发〔2019〕27号),进一步明确了我市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等,强调突出地域特点发展特色粮油产业,支持企业发展杂粮精深加工、加快创建郴州字号杂粮品牌。 3、支持各类粮食企业积极申报省级粮油千亿产业专项资金、优质粮食工程等政策和资金扶持。 4、各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要求,补贴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包括旱杂粮)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农民合作社、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按照其种植的耕地面积给予现金补贴,补贴标准为:面积50—500亩(不含500亩)的每亩补贴6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00元。 三、目前旱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改变粮食种植习惯有难度。我市多年沿袭着以水稻种植保口粮、杂粮种植为补充的粮食种植习惯,高产田一般用于种水稻,在旱土、田埂、少量稻田等种植旱杂粮,旱杂粮总产量不大,主要用于畜禽养殖(薯类、玉米等)、做豆腐(黄豆)、糍粑和酿酒(高粱、红米、子)等家庭消费,向市场售卖的数量更小,经济效益不明显,这种历史形成的粮食种植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2、加工主体带动能力不足。由于辖区内从事旱杂粮加工转化的加工企业数量不多,有部分县市区甚至没有此类企业,旱杂粮种植的订单生产较水稻订单发展速度明显偏慢,只有裕湘食品、景湘源豆奶、瑞香食品、黑米姐姐、银腾农业等少数企业在部分县市区发展旱杂粮订单,形成一定规模,加工主体对生产主体的有效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3、品牌影响力不足。全市在旱杂粮领域的产品品牌总体偏少、小、弱,除裕湘杂粮挂面、景湘源豆奶、瑞香食品等少数品牌外,其他各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局限于本市甚至于本县市区,在外地所占市场份额较小,影响广度有限。 四、对发展旱杂粮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