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县供销社”三社“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
丰都县供销社”三社“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近日,丰都县供销社组织力量深入全县各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直属企业开展了“三社”融合发展工作调研,并深刻剖析问题和原因,针对性提出规范发展意见和建议。
一、总体情况
两年多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市社工作部署要求,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社”融合发展。出台了实施方案,建立了工作机制,夯实了发展基础,强化了金融服务,提升了服务能力。全县供销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已恢复重建30个乡镇(街道)的基层供销社,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223个,其中星级社14个,有专业合作社1994家,其中示范社99家(县级52家,市级38家,国家级9家),社属参控股企业8家,社有资产规模达到1.26亿元,全系统2020年实现销售额45.63亿元,利润总额6327万元,资产总额达到10.46亿元。
二、工作举措
(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社”融合发展。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汇报、研究推进情况,并把“三社”融合列为深化农村改革专项的重点内容加以推进,在每年的县委农业农村会和全县供销工作会上专门部署“三社”融合工作,印发了《关于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县委徐世国书记、县政府罗成县长对“三社”融合多次作出批示,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别召开8次专题会和现场会部署推动和督促落实,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专题召开会议研究支持基层社恢复重建的资产购置。
二是积极营造齐心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合力。围绕“三社”融合发展列出14个工作重点和任务,分解落实到10个县级部门。各部门齐心协力、通力配合,共同推进“三社”融合纵深发展。县供销社积极履行统筹职能,立足自身优势,全力有序推动,联合县农业农村委、县市场监管局、县税务局引导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清理、整顿,为“三社”融合发展奠定基础。县农业农村委、县扶贫办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优先倾斜基层社和专业合作社,为“三社”融合发展注入动力,县财政局、县金融办全面落实风险金制度和贴息贷款,破解“三社”融合瓶颈制约,县农商行、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简化程序、便捷服务,推动了“三社”融合的纵深发展。
(二)积极推进“三社”融合纵深发展
精准把握“三社”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结合县情实际在融合上下功夫、做文章,努力探索“三社”融合发展的模式、路径,纵深推进“三社”融合发展。
一是夯实融合基础。组织体系和产业发展是“三社”融合的基础。在组织体系上重点推进以基层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组织体系建设。从2018以来,全县已全部恢复重建30个乡镇(街道)的基层供销社,其中示范社14个,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223个,其中星级社14个,发展专业合作社682个,其中示范社43个(县级33个,市级5个,国家级5个),平均每个村达到6个以上。在产业发展上重点围绕全县“1+4+N”产业布局引导基层社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全县建有肉牛专业合作社41个,养鸡专业合作社296个,花椒专业合作社45个,红心柚、榨菜、柠檬等专业合作社85个,从而夯实了“三社”融合的基础。
二是探索融合模式。鼓励探索促进基层社与专业合作社的融合,在经营业态、组织形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融合,从全县目前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有“村社共建”“企社共建”“社社共建”等几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在“村社共建”方面,突出村级服务社建设,形成“村集体+村级综合服务+农户”模式。在“企社共建”方面,突出国有企业和供销社有企业投入,形成“企业+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三建乡全域“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发展就有8个县属国有企业参加共建;在“社社共建”方面,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作用,形成“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三是出台融合政策。出台激励政策推动基层社和专业合作社与金融机构的融合。建立财政投入机制,财政三年投入400万元用于“三社”融合发展。全县统筹资金3500万元建立“三社”融合风险金。实行贷款贴息,全县已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贷款贴息。同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规范政策激励,有力提升了各方积极性。
四是优化融合服务。金融部门立足自身职能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