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农民工就业和农民增收形势调研报告
|
英德市农民工就业和农民增收形势调研报告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村组织化水平,强化农村基层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和谐稳定水平。农村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只有增加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探讨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农民工就业和农民增收形势怎样?值得我们展开调查研究,从而提出一些解决农民工就业,提高农民增收水平的建议。
一、近年来我市农民工就业和农民增收形势
㈠农民工就业形势。
1、农民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小幅增加。2014年全市农业人口91.8万人,农业人口劳动力49.47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19.38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业人口、劳动力比例从2010年的21.03%、38.56%增加到2014年的21.11%、39.17%;人数增加0.93万人。说明农村劳动力就业仍面临压力。
2、农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增幅较大。农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从2010年的13.6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6.48万人,人数增加2.81万人。说明农民扎根城镇的能力有所增强。
3、农民外出务工以省内为主。2014年全市省外务工农民劳动力0.66万人,占农业人口比例从2010年的0.46%缓慢增加到2014年的0.72%,有增加但规模很小。说明就业信息渠道仍有不足。
4、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收入比例还在扩大。2014年全市农民外出务工总收入24826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59007万元,务工收入与经济收入比为28.90%,比2010年增加10个百分点达到140715万元。说明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㈡农民增收形势。
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还是比较快。2014年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元,比2010年增加4521元,5年平均增幅14.37%。2012年后增幅有所降低,在10%左右。
2、农村经济收入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2010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577948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373235万元,占64.58%。至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59007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538005万元,占62.63%,第一产业仍然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3、农村经济收入中服务业发展势头好。2014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其中服务业收入26321万元,占3.06%,分别比2010年增加12986万元、0.75个百分点;年增长率18.53%。
4、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014年英德农民、居民收入(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9元、19853元,近四年平均增长率为14.37%、10.4%。农民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高5个百分点。
二、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1、特色产业是我市农民创收的最主要途径。农林牧渔业等第一产业占我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六成以上,其中的农业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创收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市的麻竹笋、沙糖桔、蚕桑等农业主导产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配套,产业链结构稳定,是我市农民创收的基础产业。
全市笋竹面积40多万亩,年产鲜笋30多万吨,产值4亿多元,是广东省最大的笋竹生产基地,2005年被评为“中国麻竹笋之乡”,带动农民10多万农民生产致富。其中西牛镇种植笋竹15万多亩,2007年西牛麻竹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先后被评为“中国优质食用笋基地乡镇”和“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笋竹产业成为西牛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同时,麻竹笋种植以西牛镇为中心的迅速向周边镇扩展,大洞、九龙、石灰铺、浛洸、连江口、黎溪、英城等镇也把麻竹笋作为主要经济作物进行种植。麻竹笋成了英德市农村快速致富的法宝,人们把麻竹笋称为“剥皮黄金”。
全市沙糖桔种植面有30万亩,年产量约35万吨,产值14亿元,果农近10万人。种植3万亩以上的沙糖桔主产镇有黎溪、九龙、连江口、英红等镇,涌现了象九龙金鸡村、黎溪大湖村、英红虎迳村、连江口下步村等一批沙糖桔专业村。
蚕桑产业以“中国蚕桑之乡基地”浛洸镇中心,辐射全市10多个乡镇种植蚕桑12万亩,年产茧约2万吨,产值近4.4亿元。种桑养蚕户农民年人均收入7900元以上。蔬菜种植面积33.09万亩,年产量61.69万吨,产值近17.83亿元。
2、外出务工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最快的途径。2014年全市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19.3793万人,务工收入248268万元,外出务工劳动力比2010年仅增加0.9349万人,务工收入却增加了140715万元。在外出务工劳动力基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务工收入翻了一番。
3、资源开发成就农民致富新的途径。“43000元,成交!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