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
“稿子铺”稿子铺xx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调研报告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下简称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双城经济圈将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全国第四个区域增长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要以成渝地区现有科技力量为基础,整合科技资源特别是科技人才,加快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xx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体安排部署,加快推进xx与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创新发展,助推xx“北向东出桥头堡、生态康养后花园、绿色食品供给地、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课题组通过情况梳理、实地调研,提出了xx市与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一、xx区域协同创新的现状(一)xx协同创新发展现状。近年来,通过政府搭台,围绕借智、引力、开放、合作、发展主题,xx市深入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成广合作、浙广合作、西广合作、广甘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绵广合作等区域协同创新合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xx市创新创业人才特殊支持十条措施(试行)》《关于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及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市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实施意见》等系列改革措施和《对外开放科技合作实施方案》,签订区域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4个,市内共计132家单位、企业与国内外115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单位开展精准对接,达成科技合作协议280项,实施合作项目400余项,共建科技创新平台70多个,取得科技成果102项。与我市开展协同创新合作的各类专家达到500余人,包括院士六名,我市聘请高校及科研院所各类专家98名,柔性使用高层次专家103名,培养培训市内创新性科技人才340名,各类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基地、产业集聚。(二)xx与成渝地区创新基础对比。xx市拥有高等院校60余所,国家级科研机构30多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14个,其中有1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 企业突破410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 中小企业5235家,有高品质科创空间1000万平方米,创新已成为成都发展的新动能。xx市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至2.0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41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5%。有高等院校共有55所,高端研发机构41个,新型研发机构75家,有高层次专家642名。各类创新园区41个,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国前十。xx市2019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2亿元,投入强度为0.5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89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刚达50%。拥有省市创新平台76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5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仅68家,省级科技孵化平台为7个。相较成渝地区,xx创新基础薄弱,差距明显。(三)xx与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现状。2018年11月,xx市科技局与成都市科技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书》,正式启动两地区域协同创新合作。2020年6月,xx市科技局分别与重庆xx区、xx区拟定《xx科技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xx区xx市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了xx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序幕,正积极探索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加快xx现代产业发展之路。二、xx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产业创新基础薄弱。创新平台、创新主体数量少、力量小、能力弱,市本级财政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政策性、引导性资金投入偏低,重大项目支持政策力度不够,项目布点 “碎片化”,难以引导形成集群集聚效应,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多数产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健全,企业研发人才短缺,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不够,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成果转化应用能力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三)创新人才聚集度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