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紧握“四个关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针对“三农”领域提到,“十四五”时期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此可看出,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是党中央交办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乡村的方方面面。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坚持紧握“四个关键”,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发展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前,虽然XX的农业产业发展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有了金点子更要好路子。“十四五”期间,要紧紧围绕“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生态绿色农副产品基地”的发展定位,全力改善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硬件条件,充分发挥出区位这一独特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立足地方实际,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特色优势,抓实找准脱贫致富好路子,满足消费者对数量、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逐步提高农业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路子要走下去、行得通,才能是“致富路”“幸福路”。要精细化打造“特色小镇+农业”“特色小镇+农旅”等优质高效项目,加快由单一农业生产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专项升级,充分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推进全市第一产业发展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积极转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素保障 生产力三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推进的过程中,唯有切实地将人才理念放在关键环节和重要位置,从思维观念上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使人才得以发展,才能取得乡村振兴的切实效果并形成长效机制。要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紧贴农业和农村发展为原则,海纳百川、广揽贤才,汇聚各行各业中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到农村献策献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添砖加瓦。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灵活运用引才的方式方法,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类专业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要做好引进人才的配套服务,使得人才能够真正在为乡村发展作贡献的同时没有后顾之忧,真正做到轻装上阵。乡土人才是在农村经过培育成长为“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人才,是在新型职业农民中产生的“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与“乡村工匠”等。聚焦农村,培育乡土人才与增强乡土人才的致富本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长远举措。要下大力气培养和培育本地人才,通过高职院校以及职业技能就业培训等资源逐步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贡献力量。要做到精准定位,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逐步将乡村中本土人才全部挖掘出来,并且要根据其意愿以及兴趣爱好,对其进行精准的培训和培养,形成兴趣产生动力、动力驱动发展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让“外来女婿”和“本地郎”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战场中建功立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干是关键落实真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乡村振兴绝不是一句口号,从来都不是在会上高调表表决心、“摆拍”签个目标责任书那样简简单单。各级党员干部要摒弃空谈的“假把式”,练就实干的“真功夫”。要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文章”,通过“上面跑、外面看、回来干”的工作方法,对上积极协调,对下勤于调度,建立日常调度机制,协调合作,攻坚克难,不断梳理任务、整合资源,共同促进乡村振兴。要紧紧抓住这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乘势而上,扬帆远行,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干劲,以“钉钉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