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调查研究类文稿汇编(27篇)
1. @青年干部 念好调查研究“多”字诀 3
2. “答好”调查研究“必答题” 6
3. “三步走”修炼调查研究“硬功夫” 9
4. 调查研究:拧干“水分” 只求“干货” 12
5. 调查研究不能“向云端”而要往“山那边” 15
6. 调查研究当谨防“泛泛答题” 18
7. 调查研究须以“沉潜”之识下足“考索”之功 21
8. 调查研究要“天线地线”一起接 24
9. 调查研究要“走在”群众“心坎上” 27
10. 调查研究要多“解解扣子” 30
11. 调查研究要多在问题中“浸泡” 33
12. 调查研究要接“地”气 36
13. 调查研究要善听群众“碎碎念” 39
14. 调查研究要善用“加减乘除” 41
15. 调查研究要善用“通感”技巧 44
16. 调查研究要下“笨功夫” 47
17. 调查研究要下足“针”功夫 49
18. 调查研究要一“沉”到底 51
19. 紧盯问题将“调查研究”进行到底 54
20. 谨防调查研究“脱实向虚” 58
21. 领悟调查研究中的“针灸学问” 61
22. 细磨“研色板”调出调查研究“高研值” 63
23. 用“探伤”的思维“大兴调查研究” 66
24. 用调查研究画好主题教育“思维导图” 68
25. 在秋日暖阳中写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 71
26. 掌握调查研究“看”的学问 73
27. 正确把握调查研究的“忌”与“宜” 76
翻开《之江新语》,第一篇讲的就是如何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想用好这个传家宝、掌握这项基本功,就要念好“多”字诀,在“多学”“多思”“多干”中,调出实情、研出实策、办成实事。
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笃学不倦,在“多学”中把情况摸清,“异想天开”不行。“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实践:在正定任县委书记,他跑遍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他提倡“四下基层”,深入群众之中;在浙江任省委书记,他调研了全省90个县市区……青年干部应沉下心来,扑下身子,主动去到田间地头、基层一线,把双脚扎进泥土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身上少一些书卷气息、多一些泥土芳香。“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经验在基层,智慧在群众,以群众为老师,实践为教材,虚心请教,从人民群众的经验做法中汲取智慧,上好基层这一课,做到不仅“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才能听到真言、学到真知、领悟真谛。
以“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的深谋远虑,在“多思”中把问题找准,“刻舟求剑”不行。“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开展调查研究,不仅要全面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找准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青年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针对性,聚焦人民群众的难点、痛点精准选题,避免“丢了西瓜捡芝麻”“眉毛胡子一把抓”。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和长远目光,及时对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判,用好“解剖麻雀”式调研方法,以小处见大处、从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从中找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总结经验、融会贯通,在多思多想中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以“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身体力行,在“多干”中把对策提实,“闭门造车”不行。毛泽东同志曾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通过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准确找到问题后,应把重点放在落实调研成果、解决实际问题上。部分调研“雷声大,雨点小”,前期开展轰轰烈烈,到最后却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甚至闭门造车、胡编乱造,不仅排查出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还给老百姓添麻烦。青年干部应摒弃“轰轰烈烈搞调研,浮皮潦草抓解决”的不良作风,冲着问题去,真刀真枪干,要“做功好”而非“唱功好”,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发展所需、群众满意的实践效果,真正实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把“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深入推进,各地各部门要聚焦聚力“调查研究”这一重要措施,紧扣深、实、细、准、效“五字决”,坚持眼睛朝下看、步子往深走,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以“担当”为“笔”,勾勒选题“重点项”,务求“直击要害”,切忌“避重就轻”。“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各级党委(党组)和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贯彻执行的“堵点淤点难点”,作为调查研究的“重点”,工作的薄弱点在哪里,调研的“主战场”就在哪里,基层的困难点在哪里,调研的“目的地”就在哪里,群众的关切点在哪里,调研的“侧重点”就在哪里。“担子要拣沉的挑,任务要冲难的选”,调研选题要“直奔问题去”“偏向虎山行”,既去“示范点”“热闹处”,也看“短板项”“偏僻地”,切忌“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把调查研究作为检验“担当”的“试金石”。
以“初心”为“墨”,渲染立题“为民色”,务求“心到情到”,切忌“官样文章”。“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调查研究是我们党走进群众、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广大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当好群众的“小学生”,多到田间地头转一转,多进百姓家里看一看,多与群众交心谈一谈,把群众的意见、群众的呼声作为获取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坚决避免走“规定路线”、看“盆景”点位,不搞“兴师动众”的“作秀式”调研,严防“花团锦簇”的“打卡式”调研,切实用双手触摸民情,用脚步丈量责任,在调查研究中密切党群关系,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以“使命”为“纸”,开好破题“处方笺”,务求“有的放矢”,切忌“调而不研”。“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调查”是摸清实情、找准问题的基础,“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改进工作的方法,如果拿不出“过硬举措”,再好的调查也是“绣花枕头”。广大党员干部要对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论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照问题逐一“把脉问诊,解剖麻雀”,把“病因”摸清吃透,把“方子”开准开实,拿出破解问题的“锦囊妙计”,坚决杜绝“只调查,不研究”“只罗列情况,不分析问题”。制定的对策措施要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确保“靶向治疗、药到病除”,切忌大而化之、“华而不实”。
以“实干”为“砚”,磨制答题“最优解”,务求“躬身入局”,切忌“研而不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同志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广大党员干部要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间清单,将制定的对策措施一项一项落地落实。要坚持“将钉子钉到底,把杆子插到底”,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短时间难以解决、需要长期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细化任务,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同时,要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将调查研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彻底堵住制度漏洞,防止问题反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火热进行中,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真”字为先、“精”字为重、“实”字为要,修炼调查研究“硬功夫”,为群众解难事,深入基层一线回答好“时代课题”。
以“真”字为先,“修学好古”深学调研厚“底子”,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好调查研究,要善于解剖麻雀、把客观真实情况摸准摸透,才能心中有法、工作有方、心中有底。广大党员干部既“身到”基层,更要心入基层,以“真”字为先,“修学好古”深学调研厚“底子”,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要撩起裤腿进入田间地头,迈开步子走入宅前屋后打开“话匣子”,杜绝“掠过”式的匆匆一瞥、“大概”式的走马观花,要“回头又多看一眼”“打破砂锅问到底”,多听心里话、“难言事”,带着感情来,带着思考走,让调研多些“泥土香”,让决策更有“人情味”,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生活常态中精准掌握群众需求,竭尽所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