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主题工作报告、经验交流材料汇编(10篇)

|   

 

粮食安全主题工作报告、经验交流材料汇编(10篇)

 

 


 

把粮食安全的基础夯得更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粮食生产气可鼓不可泄,重农抓粮的劲头绝不能放松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又是一个丰收年!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粮食再获丰收,不仅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也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大国粮仓牢,来自丰收基础稳。从面积看,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为稳产量打下扎实基础。从单产看,今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实现387公斤每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8公斤,单产提高成为再获丰收的关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的粮食生产闯过了倒春寒、病虫害、洪灾、旱灾等多个关口,来之不易的丰收背后,是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等多种因素在协同发力。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20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对500个产粮大县实施稻谷、小麦种植完全成本保险……高含金量的强农惠农政策,让种粮农民更有底气。防病治虫、田间管理、机收减损,良种、良田配上好农机、好农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今年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第一年,各地把粮食稳产增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县到乡,面积落实到村到田。正是因为粮食生产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才实现了粮食总产量在连年丰收的高起点上再创新高。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粮食安全总体上是有保障的,但随着人口数量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趋紧,粮食产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结构性矛盾也将长期存在。面向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巩固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粮食生产气可鼓不可泄,重农抓粮的劲头绝不能放松。一方面,必须坚持大历史观,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底线思维,确保粮食面积、产量不掉下来,供给、市场不出问题,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和回旋余地。另一方面,必须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转变,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只保数量,还要保多样、保质量,推动粮食生产由“积累量”向“提升质”跨越。

农业稳,天下安。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粮食安全的基础夯得更实,让压舱石的作用更加稳固,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就会更足。


 

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今年10月16日是第xx个世界粮食日,活动主题为“行动造就未来。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世界粮食日所在的周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发展粮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仓廪实,天下安。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赓续辉煌成就,迈上新的征程,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产业基础,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经过不懈奋斗,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消除了长期存在的绝对贫困,取得了由新中国成立前的食不果腹到如今“不愁吃不愁穿”、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成就;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永恒的课题”,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广。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增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系统观念,准确把握“多”和“少”、“质”和“量”、生产和流通、当前和长远、国内和国外、政府和市场六对关系,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坚持党政同责、强化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扎实开展中央储备粮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要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抓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完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近就地实现粮食转化增值,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升级成果,带动地方农民持续增收、企业持久受益、消费者得到实惠。

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要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认真抓好政策性收购,推动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市场化收购,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高标准粮仓建设,充实储备资源,优化结构布局,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创新深化粮食产销合作,优化完善粮食物流通道和重要节点,进一步畅通粮食流通“主动脉”和粮食供应“微循环”;总结运用抗疫保供经验,完善和实施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分级建立综合应急保障基地和配送中心,不断提高粮食应急保供能力。

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要大力促进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健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支持农户科学储粮,强化粮食运输环节减损保障,加强粮食损失浪费全链条管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粮食储存、运输、加工技术装备研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粮食供应链深度融合,制定完善促进粮食节约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导适度加工和粮食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发挥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作用,营造爱粮节粮浓厚氛围。认真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动分享粮食减损经验,开展粮食减损对外项目合作,共同推动实现全球零饥饿、零贫困目标。

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要加强依法治粮、依法管粮。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和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深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研究推动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从根本上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大力推进穿透式监管,创新强化动态监管和信用监管,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粮情远程监控,加大“四不两直”执法检查力度。充分发挥12325监管热线作用,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开展全国粮食流通“亮剑20xx”专项执法行动,以零容忍态度查处涉粮违法行为,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科技助力“中国芯”夯实粮食安全基石

 

种业“芯片”如何突破,核心育种材料、先进育种方法、高质量育制种基地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关键

“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关键技术是种业的“芯片”。种业“芯片”如何突破,核心育种材料、先进育种方法、高质量育制种基地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关键。

核心育种材料是种业创新的基础,它源于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谁拥有种质资源越多,研究越深入,利用越充分,谁将占领国际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如科学家们利用日本的农林号小麦矮秆基因,育成了号称小麦“奇迹”的墨西哥小麦;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中国低脚乌尖水稻的矮秆基因,培育出了IR8及IR系列水稻品种,从而掀起了闻名世界的“绿色革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但核心育种材料的挖掘与利用率仍不足10%,远低于美、英、日等国。同时,大部分核心育种材料掌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课题组”手中,“课题组”间以及与企业之间缺少育种材料共享体系和平台,育种关键技术创新水平至少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年。因此,我们应根据种业创新链的不同节点,构建更加精准的种业创新政府支持方式,并以各类主体成果转化贡献率为目标,建立分层分类分区域种业创新的长期、稳定和连续的财政支持体系,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揭榜挂帅”和“赛马”机制,建立育种材料共享平台。应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与发掘利用等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突出企业在商业育种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政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和联合攻关。构建由第三方非营利性育种专业委员会对核心育种材料进行评估,建立共享运行机制,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育种材料公益共享,与企业实现有偿共享的目标,加快突破性品种选育进程。

先进的育种方法是决定育种进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高质量的育种数据则是先进育种方法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如美国建成了覆盖全国的GRIN(种质信息网络),植物科学家、育种家或有合理需要的任何研究组织都能免费使用GRIN,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科学家均可共享GRIN数据库。我国也建立了集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品种保护、品种推广等为一体的“种业国家大数据库”,基本形成种质基因资源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然而,我国缺少对育种单位提交测定数据的质量控制和监督体系,大量低质量甚至不真实的数据,严重影响了遗传评估模型的建立,大大降低了育种的准确性和育种效率。因此,我们亟须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种质资源、品种登记、性能测定、良种认证、种业流通、政府补贴和科研经费使用评估等不同管理环节进行抽查监控,强化育种数据采集的保真性,构建客观真实的大数据库,并以发展智慧种业、数字种业为核心,强化数据库系统整合与数据融通共享,提高大数据平台智能服务水平。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