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调研报告汇编(共5篇)

|   


 

乡风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兖州的重要抓手。为推动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创新发展,市政协于3月中旬至4月中旬,对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近年来,随着我市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文明程度日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有新的提升。我市现已涌现出全国文明镇村2个,全国、省级和济宁市级创建文明镇村先进单位分别为1个、18个和32个。

()农村文明新风倡树活动不断推进。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有利契机,深入开展了文明新风进万家、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孝顺好儿女、月度新事、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和道德模范评选等系列创佳活动,起到了示范带动、引领新风的良好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载体日益完善。实施了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基层图书配送、文明戏曲下乡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重点文化推广项目。全市10个镇()全部建起了综合文化站;全市建成农家书屋300余个,藏书120多万册;镇村均建设了文体活动场所。

()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村庄脏乱差的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着力整治镇驻地和干道沿线环境,强化日常管理,全面绿化亮化;实施了绿亮清工程,积极推行乡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造林绿化和环境美化,建设生态乡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农民群众缺乏科学文明向上的主流意识,乡风文明建设亟待加强。一是价值取向偏失。有的农民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政治上缺少信仰,理想信念淡薄,集体观念不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村民消费攀比的现象比较严重,红白喜事送礼风盛行。此外,农村中信教奉经的人数逐步增加,宗亲家族势力有所蔓延。二是陈规陋习抬头。重男轻女、测字卜卦、赌博酗酒等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调查表明,分别有30.5%32.3%的村民认为社会风气较突出的问题是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农村中不讲诚信、不孝敬老人、邻里不和睦等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村民个人的一些不文明、不健康陋习较为普遍。

()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没能得到充分满足,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没有发挥应有效应。目前适应村民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常性文体活动还不够丰富。据调查,当前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大多以黑板报、宣传窗和阅报栏等传统设施为主,文化活动室开放率不足30%,且图书和音像资料匮乏;部分村的文体广场设施少而陈旧,使用率低。对于开展的文化活动,55%以上的村民认为可参加的活动少、内容不感兴趣和场地设施不足。但另一方面,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又十分迫切。在被调查对象中,需要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占到一半以上,希望接受道德法律科技知识教育的达到26%。由于缺乏硬件支撑和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主动性发挥不够。

()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精神文明创建新课题急需尽快破题,扎实推进。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目前启动实施的15个项目,涉及66个村10787户农户,面临着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的新变化,乡村文明也随之向社区文明的范畴转型。尽管生活环境和活动场所明显改善,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邻里关系、家庭观念、文明卫生行为养成和文体活动开展等,都需要加以教育和示范。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尽管通过大力度、全覆盖推进,村庄环境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但防止反弹、长期保持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培养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自觉行为,这就需要从宣传教育、示范带动、政策激励等各个方面加以约束和培树,用村风民风促进村容村貌的根本性转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不均衡影响兖州形象,需要整体推进。由于村与村之间经济实力、思想观念和工作力度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越是薄弱,硬条件和软环境越不具备,争创文明村、营造文明新风的氛围越不浓厚。另一方面,由于村级班子和村干部在文明创建重视程度、组织力度、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偏差,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

分析以上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基层组织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和文明创建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落实政策、推进工作中有棚架和脱节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一、方法陈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农民群众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要把提升农民素质作为推进乡风文明的根本任务,营造讲道德、树文明、重学习的新风尚。一要用好巡回宣讲教育这个阵地,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以组建宣讲团巡回到村授课、录制音频资料广播宣讲、编印宣讲提纲向村户发放等形式,结合当前农村实际,着重开展好两大主题教育:以学政策、知政策、用政策为主题的农村形势政策教育;以看变化、比差距、谋发展为主题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教育。通过宣讲,切实把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讲清楚,把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农民的利益讲明白,用政策调动人心,用形势鼓舞人心,用利益激励人心。二要用好农村学校这个阵地,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道德文明教育。农村青少年学生既是讲道德、树新风的生力军,更是向家家户户宣讲倡导的有效渠道。要利用德育教育课程,编印通俗易懂的教材,针对当前农民价值取向错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教育、以告别陋习,树立新风为主题的移风易俗和行为养成教育。要引导他们讲给家长听,要求家长做,从而促进广大村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用好农民夜校这个阵地,抓好农民培训教育。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村教育网络,把握农民需求,全面系统地开展各类科学常识、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新理念,真正把学习当作农村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农民的自觉追求。

()要发挥好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主体作用,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村风民气。一是在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活动场所利用效能上,要发挥好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的作用。由于这类人员有较高的社会威望、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且有较强的走出家门、融入集体的内在需求,因而让他们参与到文体活动场所的日常管理中来,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同时,有了日常维护和专人管理,村级各类文体活动资源就能够很好的加以利用,就会吸引更多的村民自觉主动地摒弃日常陋习,参与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二是在提高文明新风普及率上,要发挥好农村妇女的作用。农户是农村社会的细胞,在目前新的农村社会形势下,农村妇女群体留守在家,承担着农业劳动和养老育幼的家庭主要任务。要了解、把握她们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通过开展文明家庭(院落)评选、文明知识宣讲、文化产品进家等活动,进一步树立农村妇女的乡风民俗新理念、敬老养老新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礼仪规范,带动家庭人员互学、互比、互看,从而更全面地推动乡风文明。三是在提高农村文体活动参与率上,要发挥好文化活动宣传队的作用。要坚持文化资源下移,打破体制束缚,尝试机制创新,变政府输血为自身造血,如市豫剧团经费与下乡服务挂钩,鼓励组建演出小分队开展村村展演活动。要坚持文化服务下移,把三下乡等服务活动由点到面、由节日到日常、由集市到村庄,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起来。同时,要注重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挖掘一批具有传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养一批有乡土特色的农民文体宣传队伍和文化能人,农民演给农民看,用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愉悦农民的精神,丰富农民的生活。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