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维护管理的调研报告
|
关于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维护管理的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数量急剧膨胀,给城市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带来极大压力。人行道、自行车道作为城市道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城市交通的疏导、城市景观的营造、地下空间的利用、城市公用设施的依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低碳、可持续、人性化的特点,在城市发展中被赋予新的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人行道、自行车道的维护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现将相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人行道、自行车道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已纳入市政维护道路198条,总面积930.78万平方米;其中,人行道、自行车道面积169.86万平方米,占全区道路面积的18.25%。
为切实提升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近两年,市政中心认真落实《X区关于推进“一圈、两场、三道”建设的工作方案》(X政办发〔2018〕30号)文件要求,着力推进“三道”中人行道及自行车道的新建、提质改造和维护管理,对人行道进行专项整治共计94.5公里(维护、管理、提质71.63公里,新建22.87公里),对自行车道实施新建或改建共计.2公里(新建54.3公里,改建53.9公里)。
二、人行道、自行车道维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违章停车及占道经营问题
一是车辆借道、乱停乱占现象普遍。人行道的质量标准是按承受行人重量来设计的,乱停乱放的车辆对其造成很大损坏。二是占道经营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店铺和沿街摆摊小贩将商品随意摆放在人行道上,挤占了人行道空间,造成不少市民直接到机动车道上行走,既影响车辆正常行驶,又给市民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
造成该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展原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中心城区停车问题越来越严重,现有的道路已无法满足现有机动车的正常通行,加之配套的停车场地不足,导致车辆借道、乱停乱占现象普遍。二是现实原因。通过对辖区代表性道路进行调查,我们发现,人行道占用问题与两侧用地的性质紧密关联,生活性道路两侧小摊位相对较多,而商业性的道路上停车占用比较明显,且大多数商业建筑预留停车位空间不足,导致人行道成了专职停车场。
(二)道路设计理念不完善问题
一是人行道与自行车道混行。近年来,在逐步推进和完善现有道路的自行车道系统建设,在自行车道空间使用中,人行道与自行车道之间无相关隔离设施,致使自行车在人行道、自行车道中混行,给市民出行带来了安全隐患。二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共面。一些已经建成道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共面,未采取隔离栏杆进行机车分离,亦无自行车道系统,致使电动车、自行车在机动车道上行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三是附属设施设置不合理。不同时期建设的管线箱柜种类繁多,报刊亭、控制柜、路灯、消防栓、垃圾桶、绿化、指示牌等各类附属设施位置设置不合理,杂乱无章,影响了人行道空间利用效率和行人的通行。分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历史原因。辖区道路大多是历史遗留道路,建设年代久远,虽多次进行道路提质改造,但因受空间、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按照现有人行道、自行车建设标准进行完善,其功能仍然无法与城市发展速度相匹配。
(三)重点工程周边和管线单位迁改管理问题
辖区内重点工地如地铁、城铁等项目,由于管理监督难到位,泥沙直排下水管网造成管网严重淤塞、重型机械碾压造成周边道路严重损坏等。管线单位如电信、电力、燃气、移动等在人行道综合整治过程中难以协调,导致整治进度滞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制度的规范。我中心虽就重点工地周边管理问题,联合市住建委、区住建局等单位,制定了《关于实施项目建设工地及周边设施“三护”工作常态化管理的通知》,具体规范了重点工地周边市政设施实行养护、维护、管护,但上级相关部门还未正式发文,工地周边破坏市政设施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交通参与者交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
行人与自行车交通参与者交通守法率低,主要表现是:不按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指示通行;行人与自行车交通参与者在道路交叉口通行不遵守交通规则或不服从交警的指挥随意乱窜;自行车逆向行驶,阻碍对向车辆或行人的正常通行。主要原因是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