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加入我们
×

“绿色奶业”成为乡村振兴一大支柱——河北市奶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   
“绿色奶业”成为乡村振兴一大支柱 ——河北市奶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我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发展“绿色奶业”作为加快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科学谋划求发展、因地制宜闯新路、体现特色上规模、产业兴旺高质量,将“绿色奶业”打造成为唐山现代农业产业的靓丽招牌,撑起了唐山乡村振兴的一片蓝天,成为河北省“千万吨奶工程”首要支撑地。 ‍截至2020年底,全市奶牛存栏量为25.1万头,牛奶总产量超过百万吨,达到109.1万吨,奶牛存栏量和产奶量居全省“双第一”。全市现有奶牛场206家,其中拥有千头饲养量的46家;全市建成现代化智能奶牛场‍146家,占全市奶牛场总数的70%;全市现有奶制品加工企业6家,日处理鲜奶能力3500多吨;生产加工的奶制品有‍40‍多个,除满足当地消费以外,还畅销浙苏皖、京津冀等30多个省市区,年销量在80万吨以上。全市奶业和奶制品总产值达到145亿元以上,占一产总产值的15%,创历史纪录。全市从事奶业人员已达到3862‍人,每人年均收入可达4.2万元以上。 ‍强化顶层设计 ‍搞好科学规划 ‍我市素有“京东宝地”和“冀东粮仓”之称,秸秆和拉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奶牛等畜牧养殖业不可或缺的资源条件。作为工业大市,我市并没有把奶业发展视为“小打小闹”“无足轻重”的弱势产业,而是坚持“无中生有、有中做大、大中做强、强中做优、优中做精”,提出了打造全国最大的牛奶生产基地的目标并强力推进,形成了汇集蒙牛、伊利、三元、君乐宝等国内多家知名品牌的奶制品加工企业集群。 ‍为了把“绿色奶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形成唐山的一大农业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奶业振兴领导小组”,负责多方协调和调度指挥工作,及时破解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给奶业持续健康发展铺平道路。制定下发了《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2019年—2025年)》,并把奶业发展纳入专项考核和全市重点工作大督查内容,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构、系列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因地制宜优化奶业生产布局,把多年具有饲养奶牛基础的滦南、丰润、丰南、滦州、玉田、迁安、汉沽等县(市、区)打造成奶牛优势产区,发挥其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推动全市建成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环境好、生态美的绿色生鲜乳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已涌现出省级示范场48家,位居全省首位。分管全市“三农”工作的副市长张月仙颇有感慨地说:“唐山奶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主要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县(市区)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带头狠抓、全力支持的结果,也是生产厂家和广大奶农共同努力、艰苦创业取得的丰硕成果!”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加快智能牧场建设 ‍为了打破传统的饲养管理模式,自2018年全省实施智能牧场项目建设以来,我市紧紧抓住有利时机,选择了146家牧场实施智能项目建设,投入资金1.2亿元,实现了奶牛发情提示、挤奶自动计量、奶量自动读取、TMR混合自动检测、环境自动监测,全面提升了奶牛养殖科技水平。到目前,全市牧场智能化、信息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随着智能牧场建设步伐加快,进一步强化了基础设施,促进了奶牛品种的改良和繁育,实现了“当地繁育”和“外地引进”的有机结合,建起了本地公牛站和公牛遗传评定及后裔测定体系。在加强技术培训的基础上,根据智能牧场岗位需要,配备了专职兽医技术人员230多名,专职配种人员260多名。自2019年以来,我市财政投入性控冻精、胚胎移植项目资金达2000万元。截止到2020年底,全市泌乳牛群比例达到53%以上,奶牛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100%,成年母牛平均单产鲜奶9吨以上。 ‍探索种养结合新模式 ‍确保奶牛生产稳步发展 ‍为了适应高质量奶源生产发展需要,我市探索并全面实行“以养定种、以种促养、农牧结合、两业兴旺、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大力实施“粮改饲”项目,适度调整玉米种植结构,推行“订单种植”,合理规划布局玉米和饲草料种植面积。2016年,市政府专门制定印发了《唐山市农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将发展玉米秸秆青储列为一项重要调整结构内容,为养牛生产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