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王清宪精选讲话文章汇编

|   

 

王清宪精选讲话文章汇编

 

 

201810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现任山东省委秘书长王清宪的讲话文章汇编。

推荐理由:

1.超级学霸。他出生于一个偏僻而贫困的乡村,父亲外出打坯烧窑,母亲在家纺线织布,穷困的生活使其对“知识改变命运”有了更深的体悟。1979年,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四年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师从名牌理论权威专家艾丰;硕士毕业十年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桂世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从哲学学到新闻学,又学到经济学,用学习铺就了成功之路,获得了哲学学士、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三个“学历头衔”。因此,有人曾评论:他从山西到山东,唯一的靠山,就是书山。

2.文章高手。他有过21年的媒体从业经历,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信息报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经济部编辑、中国信息报社总编辑等职务,曾发表《秀木临风》《问彩虹》《阳光下的罪恶》等重磅通讯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1998年,34岁的他荣获中国中青年记者最高成就奖,并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2004 年,他离开媒体步入仕途,从事文字综合及管理工作7年,先后担任山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省政府秘书长等职务,实现了由高级记者向资深“笔杆”转变。他的讲话文章有着记者的特质和学者的印记——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坚持实用导向,不喜于穿靴戴帽、对仗排比、精雕字词。此外,他的讲话文章常常直奔主题,直抒胸臆,直截了当,使人惺惺相惜,容易认同和接受他的思想和观点。他的博士论文后记,也因感情真挚不做作,而引起共鸣,催人泪下, 爆红网络。

3.超能战士。在山西官场流传一句话:“在运城,要和人战斗;在吕梁, 要和钱战斗。”他曾经在运城市当过3年的市长,在吕梁市当过6个月的书记, 成为了超能战士——其一是思想,他曾将自己的导师艾丰先生的话奉为座右铭: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成功的关键、第一位的是他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才是

 

他的才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二是能力,他不是“贴金”的经济学博士,曾著有《中国房改忧思录》和《资本运营论》两部专著。其三是思维,他有大智慧,在主政运城时,主持制定工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三个方案”,理清了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被“哈佛中国论坛”邀请,在哈弗大学作了题为"城镇化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他还成功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战略构想,使运城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6%,充分展示出高超的战斗力,有人还专门研究过他的领导艺术,形成文章《创新型领导研究:从王清宪的领导实践看领导力本质》。正如组织对其评价:“有较高理论功底和素养,又有多岗位锻炼的经历,思路敏捷、精力充沛、为人坦荡。”

祝愿这位曾自述过“我一生最好的文章应该是我的婚姻!”的热血知恩好

男儿,继续和着清风,向前奔跑!

 

 

 

2003年

1.博士论文后记感谢生活 1

2007年

2.记者的社会责 4

3.经济述评:一思维模式——实践、政策、理的交汇点上 6

2011年

4市县工作会上的 12

5市经分析会的讲话 25

2012年

6市发民营经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36

2014年

7在哈大学的演国城逻辑与城的 45

2015年

8.关于落实工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三个方案”的报告:

着力落“三个方案” 新常下运城济社会发展新路子 48

9.“山西峰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晋商的开放精神 62

2018年

10.在山东省文联、省作协新一届主席团成员会议上的讲话:

体悟生才能引时代 68

 

博士论文后记:感谢生活

2003年)

 

博士论文就要付印了,三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真的就要结束了。此文作为博士论文的后记,写下了我艰难的求学之路和永远印在心里的往事。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的第一批学生,入学时大家第一次见面的那份生分、兴奋以及大家自我介绍时的几分羞怯似乎刚刚发生在昨天,可转眼间,我们却又该各奔东西了。

20岁大学毕业,四年后读硕士,硕士毕业十年后读博士。从哲学到新闻学又到经济学,不知不觉中步入中年。古人说,40不惑。这话我正在品味着:奋斗过,空虚过;得到过,也失去过;岁月滤去了热情的浮躁,增添了理性的沉着;弄懂了过去不懂的世界,而最重大的是弄懂了自己。人生苦短,时空永恒; 智者所能有限,钝者所悟无极。百川归海,都是由动到静;万物齐一,皆有苦辣酸甜。

感戴天地,感谢生活。

16岁考学使我从一个偏僻而贫困的乡村走出。之后,不断地考啊考,考试这条路引领我一步步地走到今天。教育的功能是伟大的,她可以使更多的人跨越出身、种族、区位、成见等有形与无形的障碍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对教育总是抱着一种神圣的情怀。对学校、老师总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当40岁,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的时候,这种感受愈发浓烈。

三年来,桂世镛老师观察分析问题的眼光与全局感,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使我深受教益。他对我的论文,从开题到写作到定稿,悉心指导。他的长者与学者的风范,深深地感染我,让我永远敬仰。

艾丰老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的智慧与勤奋给我以极大的启迪和激励。他是我永远的鞭策。

我们班共有13位同学,年龄相差悬殊,经历各不相同。尽管如此,但我们班和谐友爱,其情融融。席涛是我们班的老大哥,他丰富的社会阅历,扎实的经济学功底,严谨的治学精神,都给我以极大的帮助。

我要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主任邹东涛老师、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郑秉文老师对我们系的创办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对我们的关心表示谢意。我要感谢张卓元、吕政、林兆木、周绍朋、李剑阁老

 

师对我的论文从开题到修改、定稿的指导,他们负责与严谨的态度,使我永远难忘。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桂世镛老师的秘书张红晨。三年来,我给他添了很多麻烦,而他总是那么耐心细致。

是的,我和所有的人一样,要感谢父母。

父亲去世已经四年了。每一次从北京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村东坟头去给他烧纸。父亲苦力一生,从拉土、打坯,到烧砖窑的把式。小时侯,我家在生产队属于人多劳少户,吃返销粮,全靠父亲外出打坯烧窑的钱维持艰难的日子。父亲说,日子多难,书也要读下去。父亲一生都处在家庭经济重压的愁苦之下, 等我们都能挣钱的时候,他却病倒了。没几年,他就去世了。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