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刘奇凡公开讲话文章汇编

|   

蓝秘书讲话系列735篇)省纪委书记刘奇凡谈做事、谈公文、述离任、聊城建公开讲话文章汇编

 

 

做正确的事,不管有多小

刘奇凡

 

新年到了,问自己有什么愿望?忽然发现,“愿望”这个东西,不但没有随着年岁增长,反而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人到中年,不知不觉之间,“愿望”早已悄然淡化。

于我而言,“愿望”虽淡,面对新年,总不能没有一点想法吧?思之良久,我想告诉自己的新年寄语是:“做正确的事,不管有多小。”

每个人的力量有限,每一天的时间有限。其实,世界上多数人都难以实现什么大的“愿望”。我们每天面对的、我们能够解决的,通常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做眼前所见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已经很好啦!去年到三都水族自治县交梨乡扶贫,进乡入村看到的大事、小事,我都琢磨一番,条件好时办点修路修桥之类的大事,条件差时干些建垃圾池之类的小事,无论大小,群众都很欢迎。

然而,遇见的事情不少,不可能事事皆做,也不可能事事能做。有的事情,可能不做还好,做了适得其反!做什么才正确?这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选择。如何选择?往往是一道难题。其实,这道题也不难。对于我们这些在落后地方工作的人来说,只要多把眼光对准比我们发达五年、或者十年的地方,看看他们今天的样子和昨天的过程,问题可能会容易解决一些。比如,我们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看看过去五年的江西省,弯路可能会少走一点;我们要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学学北边紧邻的重庆市,办法可能会多一些。须知,他们昨天走过的路可能就是我们明天要走的路,他们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有了正确的选择,剩下的就是行动。只要有价值、有意义,能做一件做一件,能做一点做一点,无论多小都行,不求惊天动地,只愿做得正确。尤其是那些似小实大、伸手可及的事情,一旦行动,往往会有意外之喜。日常工作中,我感觉自己所做的事,特别是在推进电子政务方面的所谓成绩,不少都是在一点一滴改进中、一丝一毫创新中逐步实现的。

做事没有止境。我们只要努力,随时都有新的内容。“不要担心今天把事情做完了,明天无事可做;不要担心今天做得太好,明天不能做得更好。”记得某次交流时我曾与大家分享过自己的这两句话,拈来作为今天的结语吧!

 

 

关于公文处理的规范问题

刘奇凡

 

要做到规范,首先要搞清楚公文处理的定义。公文处理的定义,最权威的解释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试行)》三个法规性文件。对于我们在党委系统工作的同志,主要应从《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寻找依据。

《条例》第一条规定:“为适应中国共产党机关(以下简称党的机关)工作的需要,实现党的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本条例。”根据这一定义,公文处理“三化一体”,即要通过制度化来保证规范化,通过规范化来保证科学化,最终是要达到科学化。

《条例》第二条规定:“党的机关的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根据这个定义,公文处理有两个核心概念:一是“特殊的文书”,二是“重要的工具”。无论是作为“特殊的文书”,还是作为“重要的工具”,客观上都要求公文处理要做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这就呼应了《条例》第一条的规定。

《条例》第三条规定:“公文处理是包括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立卷归档在内的一系列衔接有序的工作。”根据这一定义,公文处理工作是“四位一体”的,由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立卷归档四个环节,构成了公文处理的全过程。

按照上述三条定义,我有两点感悟。

感悟之一:公文处理是公共权力的具体承载方式。可以说,没有公文,令行不远。秦始皇统一中国,办的一件大事,就是书同文、车同轨。所谓书同文,就是把天下的文字全部规范为小篆,这是为了公文流转和文化交流而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文化决策。

感悟之二:公文处理与勤政、廉政、善政有着紧密的关系。首先谈“勤政”,公文处理时效性很强。公文处理要做到“急件急办、特事特办”。从收文开始,进入办文程序,体现的是一个单位、一个经办人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一些被领导同志严肃批评的把“慢件”拖成“急件”的现象,实际上批评的是不勤政、懒作为。这在表面看,是公文运行慢慢吞吞,实质上反映的是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其次谈“廉政”,有的机关处理公文确实存在故意拖、故意压的现象,这种公文处理的不及时,实际上有许多不廉洁的因素在作怪。再次谈“善政”,所谓善政,就是公文处理人员要善于谋政、善于参政、善于提出切实可行的拟办意见。现在,各部门各单位处理公文的水平差别非常大。有的收到公文后不提拟办意见,直接呈送领导,领导怎么说他就怎么办。看起来是充分尊重领导,实质上是在你这个环节,没有把该办的事办好,没有发挥秘书人员的作用。而那些善于处理公文的同志,往往可以提出许多好的建议,一旦被领导采纳,就可以起到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作用。

下面,我就公文处理的规范问题谈三点认识:

一、公文处理必须做到规范

公文处理是领导机关公共权力运行的集中体现和规范表达,规范是公文处理的一条生命线。

(一)只有规范,才能确保权力“在授权之下运行”。没有公共权力的存在,就没有公文运行的需要。公文特别强调要在授权之下运行,规范的首义就是要在授权之下运行。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一切权力的行使都要受到人民的监督。公文就是政令,只有得到授权的机关,才能行使政令;也只有得到授权的机关,才能制发公文。制定公文要讲出处,公文处理也要讲依据。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份没有约束力的发文”。某个领导小组为了推动一项工作,未经党委、政府授权,就以领导小组的名义向地、县党委、政府发了一个文。严格地说,这个文是没有约束力的。那么,应该怎么处理呢?办法其实很简单。由该领导小组对地、县的领导小组发文,抄送地、县党委、政府,不就行了吗?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行文规范,解决权力运作的规范。第二个例子是“越权的会议纪要”。有一个机关事业单位自己召开办公会议决定了20多万元的开支,这个单位的上级领导问该单位负责人,谁给你的权力?回答很简单:“我们开会研究决定的”。事后,我们查询了该单位的规章制度,发现该单位的制度规定里没有他们所说的这个会议,至于会议的召开形式、决策权限更加不清不楚。根据该单位上级的有关规定,该单位无权决定这么大额的开支。这种超越授权之上的会议,决定的事情是无效的,依据这样的会议写出的纪要也是无效的,更是没有约束力的。

(二)只有规范,才能确保权力“在制度之下运行”。制度是公文运行的基础。用制度规范公文处理工作,可以确保公文的权威性、严肃性。刚才几位发言的同志都介绍了各地各部门规范公文运行的规定、办法、实施细则,这就抓住了公文处理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制度这个东西,是用来约束一切行为、一切人、一切事的。个人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组织之上。公文一定要按照制度审议、送审、签发,才有约束力。公文处理的依据,就是党规党法、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只有认真学习、全面掌握这些规章制度,处理公文才能找到合法、权威的依据。

(三)只有规范,才能确保权力“在阳光之下运行”。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所谓“阳光”就是要公开。公文处理可不可以公开?我认为,在内部一些环节可以公开。公文处理工作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公开、共享。有了规范的公开,就不怕别人审查,也不怕别人监督。去年,我到省国土资源厅考察学习电子政务的时候,他们提出“把权力交给电脑”,我觉得讲得非常好。这句话很通俗、很管用,其实质就是通过电子政务流程的规范,实现全过程的监督。一份公文在你这里停了多少天?签署了什么意见?大家都能通过网络及时了解,也就保证权力运行的透明。

(四)只有规范,才能确保权力科学、民主、依法行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党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三大执政理念,要靠规范来保障运行。只有规范,才能够保证程序的严格、过程的民主和结果的公正。程序严格、过程民主与结果公正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前两者是结果公正的前提条件,没有程序的严格,没有过程的民主,很难有结果的公正。在党内,一定要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重大决策要民主讨论、集体决定。规范的程序,可以防止出现强制性、随意性、个性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如果在作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之前,严格地实行民主讨论、集体决定,再加上专家论证会和公民听证会两道“安全阀”,实现程序的严格和过程的民主,这样制发公文而形成的决策,尊重科学、尊重民意,能够确保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实际工作的有效推动。

(五)只有规范,才能确保权力有序、合理、准确行使。规范是成熟的标志。有的机关、有的同志被批评,往往是公文处理中的一个小小闪失、一点小小差错导致的。个别单位直接向省委领导报送请示件的问题,就是源于公文处理不规范。原因简单,教训深刻。秘书人员按照规范程序运转公文,这是对工作、对领导最好的负责。还有一个事例,某单位将公文直接送给分管领导,分管领导又签给五、六个其他领导。根据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领导的秘书将该文退给该单位,该单位只好一个接着一个往下送。本想提高办事效率,结果事与愿违。问题出在哪里?就是不按程序报送公文,没有坚持“一个口子进”的原则。如果该公文直接报送党委办公厅(室),由办公厅(室)按照规范程序处理,按照“一个口子出”的原则,将结果回复该单位,问题就简单多了。公文处理规范化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规范导致的损失,经济上可以弥补,政治上是没办法弥补的。

(六)只有规范,才能确保上情下达、令行禁止和下情上达、耳聪目明。公文办理工作的规范实现了上下之间的有效衔接,推动了左右之间的信息沟通。公文的衔接很重要,全省党委系统之间、各个部门之间都要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才能相互对接、有效沟通。例如,公文尺寸的大小,每一页多少行、每行多少字,《条例》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虽然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遵守。不少刚进机关的大学生、研究生,如果没有人提醒,也是做得不好的。

二、公文处理应当规范什么

公文处理是科学管理和领导艺术的和谐统一。公文处理应当规范什么?我认为,主要规范六个方面,即制度规范、程序规范、文种规范、行文规范、办文规范、起草校核印制规范。

(一)制度规范。公文一定要按制度办理。制度不仅可以约束自己,也可以约束他人。所以要修订制度,遵守规则,还要善用规则。我对善用规则有这样的体会。当我向你咨询公文处理方面的问题时,如果你的回答是:“我认为”、“我理解”或者“我感觉”应该怎么办,我就会对你的权威性产生疑问。因为你所说的“我认为”、“我理解”、“我感觉”是你自己的判断,而不是明确的制度规定。如果你说:“根据什么条例、多少条、多少款”的规定,应该怎么办,你在我心目中的权威就树立起来了。所以,大家讨论公文办理时,一定要讲依据、讲规定,如果不知道,就应该去查制度、查规定。公文处理工作是不允许随心所欲的。

(二)程序规范。程序规范有两个方面:一是公文报送的规范。《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不得越级向上级机关行文,尤其不得越级请示问题;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行文时,应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有些事情特殊,必须越级才能办,只要行文单位讲清来龙去脉,交待清楚背景,按照行文规则报批,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二是公文办理的规范。就是要求处理公文不能擅自作主。办事人员没有经过一定的程序,没有领导批示,没有得到授权,擅自答复一级党委(党组)请示的事项,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对这类行为,说轻一点,是草率;说重一些,是违反纪律、违反规定。

(三)文种规范。什么事情选什么文种,一定要把它琢磨清楚。昨天,我修改一个公文,内容是给上级机关的建议。我仔细琢磨后,发现《条例》的14类公文文种中没有“建议”。怎么办?我提出用“报告”较为妥当,标题可以是“关于对……意见的报告”。14种公文文种中没有“建议”,但在公文的标题上也不是绝对不能使用“建议”,比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用到了“建议”。某个企业在非请示件中夹带请示事项,并认为这个请示已经送达了,这是很不规范的。一般情况下,送来的非请示件,将被作为阅件处理,附上一个处理签,呈送有关领导同志阅知。对于呈阅件,领导可以签批,也可以不签批。对于请示件,承办处室会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拟办意见,按照程序呈送领导批示或转有关部门(单位)、提交相关会议研究,然后再正式答复。所以,选择好文种,是决定你工作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行文规范。所谓行文规范,就是按照隶属关系行文。现在,还有一些行文不规范的事例。例如,某个单位将同一个请示件分别送省委、省政府,如果省委办公厅与省政府办公厅不沟通,就会出现省委办公厅一种意见,省政府办公厅一种意见。两种意见可能不尽一致,即使意见一致,也会让领导重复批办。这类事例不少,大家要注意防止,严格按照隶属关系行文。

(五)办文规范。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在刚才的发言中讲了很多。比如,遵义市委办公室设计了一个规范办文的流程图,很有特点。又如,省委办公厅设计了一个规范的公文呈阅笺,有“来文单位”、“来文标题或内容”、“收文时间”、“送文时间”、“来文份数”、“复印份数”、“分送范围”(省委领导、厅领导、处室)、“备注”、“承办处室”、“承办人”等栏目,领导阅读时一目了然。“备注”栏的设计,就是给领导一个选择权,只要领导在呈阅笺上批示,就可以使“阅件”转为“办件”。

(六)起草、校核、印制规范。起草、校核、印制过程的规范水平,代表一个单位的整体形象,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这也是一条生命线。因为,公文是非常严肃的,万分之一的错误都不能容忍。公文一旦发出,快马难追。古代倒是有一个“快马追文”的故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为当时的宰相韩琦写《相州昼锦堂记》,开头两句:“仕宦至宰相,富贵归故里”。文章送走后,他一琢磨,感到这两句话味道不够,马上叫人骑快马追回,改为“仕宦而至宰相,富贵而归故里”。加了两个虚词,使这篇文章富于转折而有韵味。今天的交通很发达,大家的办事效率都很高,往往是公文一旦发出就追不回来。所以,一定要确保质量,千万不要把错误发送出去。

三、公文处理如何才能规范

一是要学习《条例》。《条例》要放在手边,随时学习、随时研究、随时备查。二是要使用工具书,熟悉经典。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文观止》和一些经典的政治书籍、文件等,都应该放在案头,经常对照,经常查询。三是要收集范文。我们正在动员文书处的同志收集范文,把大家好的经验吸取进去,认真总结,写一个供内部使用的参考规范。四是要认真研究文种、谨守程序、严格审核、认真校对,从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细小的事情抓起,从精细化入手,不断提升公文处理规范化水平。

规范也是一种创新,不断的规范,推动不断的创新,实现不断的完善。对于我们来说,这种创新主要限于公文处理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手段。比如建立公文智能交换系统,比如遵义市、南明区推行电子政务等,都是很好的创新。对于公文处理手段方面的创新,我们要大力推动。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