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毕业致辞汇编(20篇)

|   


 

中南大学法学生2022毕业典礼院长致辞:法学院是你永远的“智乎”

 

感激、感动、感叹与感伤是这几年生活的主题词。岁月并不静好,我们唯有负重前行。新冠疫情迫使我们个人乃至国家都放慢了节奏,也使得我们更加有机会与自己独处。孤独是哲学的灵魂伴侣。孤独的对白是主体性存在方式。主体是东西方哲学的共通内容。疫情的存在,也就是哲学的存在。荒诞主义哲学家加缪认为,无聊让人感受到荒诞。去年寒假期间,应学工办的邀请,我给大家推荐了加缪的《西西弗神话》与《鼠疫》两本书,目的是希望大家对疫情乃至疫情中的我们有一个更为深入地理解。理解荒诞的存在意义本质就是一种抗争。理解与接受不完美或者缺陷,需要漫长时间的淬炼,但疫情缩短了这段沧桑历程。所有的苦难均可锻造为财富,所有的经历都可升华为历练,所有的挫败都可逆转为馈赠。我深深相信,经历过疫情的你们这一代人,对自己、家庭、社会与国家的认识远比我们那一代人要更为深刻。我也相信,经过若干年后,你们会感谢这段流金岁月与身处其中的你们。

对疫情的独白思索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我们处在一个智慧信息的时代,为这种“智慧”所便利,却也为这种“智慧”所困缚。一位同学告诉我,他近期遇到选择的困扰,本来准备去伦敦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但是他决定放弃。因为知乎告诉他,国内并不太认同英国一年制硕士学位。对此我大为震惊。我对他的回答是,正如中南大学法学院给予了你进入伦敦大学法学院的平台一样,伦敦大学法学院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却更加有利于你开眼看世界的平台。认同与否,不在于你的文凭,而在于你的实力,但首先你需要拥有登台竞技的资格。

我们被各种信息裹挟前行。一方面,算法在悄悄对我们的价值观进行固化。挣脱不了人生的网,就会被网住人生。当小视频出现“你有缘刷到了我”,这不是缘分,而是算法的陷阱。算法在根据你的个人画像和偏好给你推送你所迷恋的内容,不断固化你的喜好,从而导致你作茧自缚,被窄化的信息所迷糊,失去对整个环境的完整判断。

另一方面,海量信息泥沙俱下,真实世界被“虚拟化”与“多样化”。如同西方媒体播报的新疆与真实的新疆有如天壤之别,微博上的事件与真实的事件构成了迥异的“两个世界”。眼见未必属实,如果你把虚拟当成了现实,对不起,你很有可能遇到了网络诈骗。你的义愤填膺抑或悲天悯人只是流量收割的代名词。如遇发布者的别具心机,那么这种行为比所谓“把你的金钱转至安全账户”危害更大——它骗取的不仅仅是你的金钱,还有你的认知,甚至包括你的人生。

“有问题找知乎”透露出教育者与年轻人难以进行有效沟通的困境,也反映出法学院在共同体建设方面的缺失。前一段时间,“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登上热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让我反思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存在价值。面对90后、00后,我们习惯于沿用我们的长辈所说过的“吃过盐比吃过的米”“走过的桥比走过的路”经验主义来说教。如果不是疫情,我们对你们的认知还停留在“垮掉的一代”。你们的言语与行为所体现的正义、责任、宽容、认同、风险、担当已经超越了70后的我们。我有些时候甚至认为,某种意义上而言,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恰恰是“我们的”固有观念与陈旧习俗。韩愈说师者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但我们对“道”“业”“惑”的掌握,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信息茧房”是我们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也是“知乎”深受年轻人的欢迎并得以极速增长的密码。“有问题找知乎”折射出年轻人的独立情结:你们不想听到教条式的教导,你们希望你们的观点能够得到平等尊重、你们的行为能够自主决定。“知乎”作为青年人共同体的社区,可以为你们提供多元化决策信息。但知乎不是“智乎”,《道德经》说:“有无相生”,任何一种“知”,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不知”。何况,知乎的“知者”有其局限性,“知”本身也具有片面性。当你们将有局限的“知者”与“片面性”的 “知”,作为一种确信,那就是非常典型的“幼稚”,本质是一种“不智”。尽管现在进入“智慧信息”的时代,但网络只能提供我们一种信息。对抗这种信息捆绑,你需要的是智慧。“借我一双慧眼”对于分辨这变幻莫测的虚拟世界更为重要。我在“寻找中南法律人,组建中南同心圆”中讲到,大学是我们从知入智、从智迈向识的过程。如果你们仍然“不智”,那就得回中南进行“回炉再造”。

世界依然荒诞,俄乌战争仍在持续,战争下人民的无助与悲凉与战争下的罪恶同时存在。战争撕开了世界温情的面纱,也撕碎了我们几十年奉之为真理的格言。当艺术家被抵制、体育被制裁、文化遭扼杀,连小猫也被“国际爱猫联盟”制裁的时候,中国已经不仅仅是边防的界碑,而是深深刻在我们心中的烙印。因举牌反战“声援”乌克兰难民的俄罗斯媒体人玛丽娜·奥夫扬尼科娃,辞去了俄国媒体工作后,在德国却被乌克兰人抗议沦落到失业——这个有点滑稽的故事似乎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世界主义,西方从来也不是世界主义的代名词。面对此种荒诞,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首跨越时空的歌,值得永远被吟唱:“国强则民安,国富则民福;国弱则民欺,国衰则民辱。”

我们三年前或者四年前法学院的相遇,正是为了筹划今日光荣的分离。祝贺你们用四年或者三年之功,完成了今日的蜕变。“舟欲行”与“踏歌声”正是今日老师与学生的形象描绘。法学院希望培养出更多的院友,法学院的老师更愿意“乐为人师”。因此,不管诸君在成长路上的成功还是失意,我们都渴求听到你的声音。不要忘记,在巍巍岳麓、绵绵湘江、弯弯左家垅有你们“智乎”精神家园的存在,“纵贫富,勿相忘”。

谢谢大家。

 


 

2022年温州肯恩大学毕业典礼致辞

研究生毕业生代表林明泽

 

尊敬的校长、校领导、老师们、2022 届的同学、朋友、家人们,晚上好!感谢你们的到来!

我是来自国际英语教学硕士专业的林明泽。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发言。我来自温州,讲温州话,一种被称为“恶魔之语”的方言。小时候我的家就在温肯这片土地上,可以说我是温州肯恩大学“拔地而起”的见证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我“认识”温肯比在座的各位都久。

我见证了,温肯为这个小村庄带来的现代化设施、国际化社区和无限的可能性。疫情前,我也曾多次参观过校园。当时,我看到很多本科生,他们自信、勇敢、富有创造力。他们的活力和乐观展现了他们无限的发展潜力,这也激励着我,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2020年,我做到了。我被温州肯恩大学国际英语教学硕士专业录取,开启了我的研究生学习之旅。现在,我站在你们面前,即将获得我的硕士学位证书。

国际英语教学硕士专业的学习不仅教会了我英语教学的技巧,更培养我如何做“人”。知识是可以从任何机构获取的,但是,只有在温肯,我才有机会成为一位独立思考的人。我学习到,我们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客观地分析和评估每个观点,然后建立起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在温肯,我们专注于过程性学习和知识的实际应用。我们更够“自主学习”,清楚为什么学习,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作为研究生,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这个世界,做研究,分析数据,并试图找出关于这个世界的一些真相。我们用这些来服务于学术、社区和世界。

在温肯的学习使我更积极地参与社会服务。面对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众多教育工作者、政府管理人员以及中国各行各业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去年夏天,我作为志愿教师,前往贵州山区支教。当我看到学生们的笑脸时,我也看到了我的价值。或许支教结束后,山区孩子们的生活又会变回原样,但我的生活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社会公正。这个学期,我仍然在继续志愿服务,为丽欧锦园社区的孩子们阅读英语绘本。志愿服务不仅加强了我的教学技能,还塑造我成为一个关心社会公正、富有爱心的公民。在志愿服务中,我与被服务者之间互惠共利的关系推动着我,去回报我的社区、我们的国家。

各位毕业生同学们,在温肯接受教育,你们逐渐发展成为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你们接受了严格的研究技能培训,学会了如何独立解决问题。毕业后,你们有什么打算呢?你是否会先找一份工作?当然,这毋庸置疑。

但生命不该止于此。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争取社会公正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毕业生们,请记住,我们需要利用我们的知识为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国家和全人类服务。我们可以成为全球公民。我们可以影响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让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更美丽的地方。

最后,我仅代表全体毕业生们说:“谢谢你,温州肯恩大学!”感谢你招聘了优秀的教职员工,感谢你为我们创造的国际化学习环境,感谢你让我们接受前沿的知识,树立起批判性思维,让我们能够勇敢地将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正如温肯所说——于此启航,走向世界。无论你走到哪里,愿你闪耀,让世界变得更美丽。谢谢,晚安。

 


 

北大中文系主任毕业致辞:我对“文气”的理解,是“文士气”,而不是“文人气”

 

何为“北大中文精神”?

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杜晓勤在2021届学生毕业致辞中说:

“北大中文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独特精神魅力尤其是具有“文气”的人。我对“文气”的理解,是“文士气”,而不是“文人气”。

有“文气”,或者说有“文士气”,不仅是说我们能够“妙手著文章”,不仅是说我们比其他学科的毕业生更懂得吟咏、欣赏、研究或者创作诗词歌赋等美文,更是说我们在需要之时,能够“铁肩担道义”,为民族发展、社会公义挺身而出,“文以明道”,“以身行道”。

在变动不居的时代,在纷纷扰扰的社会,诸君如果能够不与时俯仰、随波逐流,仍然洁身自好、高标独立,则不仅有“文气”,而且有“风骨”了,才不枉在北大中文学习过。

可爱的各位毕业生同学、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来宾和辛苦多年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在这个仲夏时节难得凉爽的上午,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1届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热烈庆祝各位同学圆满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欢送部分同学走出校门,开始人生新的征程。

因此,我要向毕业生诸君衷心道贺一声:“毕业快乐!”还要向各位家长和老师们衷心道谢:“你们辛苦了!”

在此离别之际,在此阳光大厅,同学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几年前刚进校时的懵懵懂懂,尤其是在这同一地点举行开学典礼时的热闹与兴奋,还可能会感叹着自己在燕园所度过的青春岁月与成长中各种苦乐(正如刚才播放的毕业生风采视频所呈现的)。

而我,作为你们的老师,则想在欢送诸君毕业离校之时,提醒各位:从今以后,无论走到哪里,你们身上都会烙着一个印记——“北大中文人”,而你们则成为“北大中文精神”的一个个天然载体。

那么,何为“北大中文精神”呢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所谈,也只是我个人对“北大中文人”应具精神品格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与诸君共勉。

我认为,“北大中文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独特精神魅力尤其是具有“文气”的人。

我对“文气”的理解,是“文士气”,而不是“文人气”。我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多年,向来不喜欢“文人”一词,一方面是受到“文人相轻”、“文人无行”等传统说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看到古代和现当代有些舞文弄墨之人,有“文名”而无“文行”,因此打心底不喜欢所谓的“文人”一词。在写文章和讲课时,我总喜欢用“文士”一词指称我所敬仰的正直而有气节的作家。有“文气”,或者说有“文士气”,不仅是说我们能够“妙手著文章”,不仅是说我们比其他学科的毕业生更懂得吟咏、欣赏、研究或者创作诗词歌赋等美文,更是说我们在需要之时,能够“铁肩担道义”,为民族发展、社会公义挺身而出,“文以明道”,“以身行道”。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