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党校公开课汇编(8篇)

|   


 

党校公开课: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怎么理解这句话?我先讲讲自己的经历。

我今年40岁,和很多网友一样,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巨变。小时候大人经常会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意思是家家户户都住进了高楼,安上了电灯电话,社会主义就实现了。我家是90年代初装上固定电话的,那时候县城房价是一千块钱一平米,装那部电话花了五千块钱,可以足足买一个厨房。

2001年我考上清华大学。同宿舍有六个兄弟,在毕业之前大家都用上了手机。有三个人是一起办的校园卡,号码是连着的,到现在还在用。

如今我的闺女也十几岁了,她用智能手表和同学通电话。在她的印象当中,固定电话只是一个书本概念,因为家里早已经不用了。

通讯方式的变化只是反映生活水平的一个侧面,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年来,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

很难想象十五年、三十年后,生活的具体场景会如何改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生福祉,高品质生活又高在哪?

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叫做“民生七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可以看得出来,这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全周期,从生到长,到病,到老。

过去十年,人民的生活全方位地改善,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方面面的政策。我给大家两个数据,78.2和76.1。别紧张,不是公布期末考试成绩,这分别是2021年我们国家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以及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我们居然要比最发达的美国高两岁,是不是有点意外?

但这还不够!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生福祉就不能停留在“有”,更要追求“优”,优秀的优。所以最近一些年,有的地方就提出了“民生七优”——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不论是“善”还是“厚”,不论是“良”还是“宜”,它实际上代表的都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通俗地说,当“民生七有”升级为“民生七优”,就是高品质生活。

于是有人会问,高品质生活从何而来?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两个答案,一是坚持发展,二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怎么理解呢?

第一,没有发展就没有高品质生活。

大家也许听说过“中等收入陷阱”“福利主义陷阱”这些词。概念有点抽象,2016年我去中美洲讲课,亲身感受了一番。

在一个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我感觉经历了三个世界。首先是大片大片的贫民窟,有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简易棚;然后到了开发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整整齐齐的幕墙玻璃,阳光照射在上面非常的耀眼;再往里头走是市中心,有一座皇宫,气势恢宏但是略显破败,周边道路坑坑洼洼。我问当地官员,为什么会这样,差距如此之大?他回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没真正富起来,人就开始懒下去”。

如果福利水平超过经济发展阶段,福利就不可持续。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是肯定要迈过去的,前提就是坚持发展。

第二,抓品质也是抓发展。

我举个例子,关于人才。有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要靠人才,创新驱动发展,所以人才宝贵。这两年一些城市上演“人才争夺战”,他们实际上争夺的是发展的底气和后劲。人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如果没有人口基数,没有优良的教育,没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人才就不可能源源不断地涌现。所以说,好的生育政策、教育政策、社保政策,看起来是花钱的事,从长远看是一笔有价值的大账。所以说,高品质生活反过来也促进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实际上正是看到了民生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

前些天我问几个学生,对于高品质生活,你最关心什么?他们都是年轻人,有90后、95后甚至00后,回答让我略感惊讶。有人说“生活品质高了,物价会不会更高”;有的担心“年轻人收入不高,品质怎么可能高”;还有说“我关注的生活和爸妈完全不同,这高品质和我有关吗”。这些回答有一定代表性,本质上反映了大家的疑惑——高品质生活,我能做什么,我又能得到什么?

实际上,作为普通人,高品质生活与我们的结合点,就在于通过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比如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自己少生病晚生病既让自己受益,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又比如《宪法》规定,教育和劳动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所以“躺平”是不可取的。

还有,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同样说的是权责一致……

只有为共同富裕而共同奋斗,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007年,我在美国东部的一所大学访学。当时的一些生活细节令我印象深刻——餐馆的纸巾很厚实,洗手池都有热水,厕所总是那么干净整洁敞亮而且没味。我当时想,中国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如今这些场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已经不稀奇了。不少人开始追求更高品质也更有个性的生活,比如说绿色低碳、健康轻食、智能家居、黑科技……美好生活的道路越走越宽。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在想,守人民的心,具体又是守什么呢?答案也许很丰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高品质生活和民生福祉,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一起奋斗!


 

党校公开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

 

大家打过12345热线吗?2020年,全国各地12345热线平均接通率约为72%,平均接通时长约为16秒。12345热线和这些数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主好在: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了比较好的回应。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谈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今天,我们围绕“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这三个关键词做个交流。

第一个关键词:“最广泛”

谈民主,主要包括几个问题:多少人、哪些人、参与哪些活动?

在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参与的主体和人数都是最多的。拿2021年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来说,全国10亿多选民可以直接选举产生260多万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代表占到代表总数的90%以上,投票率和选举率都很高。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平均的选举投票率已明显下降。在美国,国会中期选举的投票率一般只有40%,国会选举投票率近年呈下跌态势,在西方国家中排倒数。

另外,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各阶层的人民的参与也是最广泛的。“一人一票”是民主的一种形式,但绝非民主的唯一和全部。我们的参与内容不仅仅停留在选举民主,更包括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和监督民主。

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民主为例,全国有超过1.5亿市场主体自主经营,承载着7亿多人就业,解决企业劳资问题就非常重要。近年来,广东省总工会结合该省中小微企业多,劳动关系复杂多样的劳资特点,围绕企业发展、工资待遇、劳动保护、技能培训、加班工资等劳资问题,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劳资沟通会、劳资恳谈会、企业行政与企业工会联席会议等沟通协商机制,破解了“资方不愿谈、劳方不敢谈、劳方不会谈”的难题。截至2020年底,广东全省3000多家重点企业,特别是劳资纠纷矛盾比较突出的企业、人数10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都建立了这种机制。

第二个关键词:“最真实”

一些国家的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显然这样的民主不是真民主。

那我们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什么呢?

我们强调,党和国家大事,要汲取人民智慧。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党和国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编制过程中,党中央向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并在网络平台开通建言专栏。一位农村党支部副书记在专栏里提出“互助性养老”的建议,被写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可以说,党和国家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法律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

我们也强调,群众身边小事,也要尊重人民创造。

浙江余姚有个谢家路村。一天晚上,村民沈渭新与上门家访的村支书钱建康同坐一条板凳上,掏心窝说:“钱书记,有件事我不吐不快。村里的雨污分流工程,埋入地下的塑料管子薄得像纸片,建议村里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管。”这件闹心事,第二天就得到解决。

原来,余姚市推行基层民主决策和协商恳谈制度。让党员干部定期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共同议论村里的事,一起解决难题。

村干部每月用一定时间,走到农户家里,听取村民对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征地拆迁、治安维稳、文明创建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村党委每半月用一天时间,邀请村民代表共坐一条板凳“面对面”,讨论和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村级组织每半年召开一次“小板凳集会”,组织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500余人对村里的工作进行评估。

这种“板凳民主”,将过去的“为民做主”变成“让民做主”,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参与了村内事务的决策过程。在接地气的身边事中,民主更真实了。

第三个关键词:“最管用”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些所谓的民主国家出现民主失灵,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法解决本国公民的需求。

那么,我们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得怎么样呢?

2022年春节前夕,北京前门草厂四条44号院内的“小院议事厅”热闹非凡。居民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美丽院落”改造计划。大家围绕院落的草地绿化、健身设施、垃圾存放、停车安全等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物业公司一起对话,通过“有事多商量”的方法来共同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工作场所。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