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联组织专家学者在全市围绕“两个打造”座谈会上的研讨发言材料汇编(5篇)

|   

 

社科联组织专家学者在全市围绕“两个打造”座谈会上的研讨发言材料汇编(5篇)

 

 


 

依托“两个打造”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党委提出,打造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两个打造”立足人类的智慧性和道德性,集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于一体,其本质是文化力,其特点是“形于中”而“发于外”。“形于中”,是基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具有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是倾向核心的内聚过程;“发于外”是由此产生的感染力、塑造力和影响力,是溢向八方的外拓进程。“两个打造”是自治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坚决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最有力抓手和最有效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我们灿烂的文化,正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也正是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造就了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xx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更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昭君出塞、xx公主进藏、凉州会盟、xx抗倭、xx万里东归、xx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xx个民族民心相通、守望相助、团结和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我们就一定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前行,胜利抵达光辉的彼岸。

 


 

把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深深植入我市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党委提出了“两个打造”的部署要求。通过“两个打造”引导各族群众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将“两个打造”工作部署落到实处,我们要针对xx文化发展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围绕书法文化,着眼全区乃至全国,以文化场所、旅游景点、展览展示、群众文化活动等为载体,在文化旅游领域中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在中华文化符号中,中国书法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艺术,从头到尾、从内到外始终保存着中国传统作风和中国气派,与中国传统文化难解难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没有哪一样如中国书法这样如此深入到我们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xx,书法已渐成气候,成为书法爱好者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书法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符号的打造。早在20xx年就制定印发了《xx市书法城建设五年规划》:规定在城区主要出入地段有鲜明的书法文化标志。在广场、主要街道、重点企业和重要窗口服务单位等场所设置具有书法特色的文化景观。逐步用书法艺术来美化和规范全市楼、堂、馆、所、店、铺等牌匾。城市建设突出书法文化符号,城市基本色调尽可能体现墨、纸和中国印的效果。各区选择一条街路以中国书法的篆刻、各种书体、文房四宝以及岩画等为标志符号进行景观改造,建成体现中国书法之美的标志性街道。结合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全面开工建设,在库区规划开工建设书法碑林。对古代书法遗址景观桌子山岩画进行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将推进书法文化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对全市的书法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建成书法公园、摩崖石刻、书法艺术馆、书法博物馆、书法社区等。经过努力,市委、市政府这些规划已经逐步变成现实。

在目前推进的“两个打造”工作中,笔者认为仍然要把书法艺术作为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根据新情况编制好xx市书法城建设五年规划;建设甘德尔山次峰摩崖石刻;在书法公园入口处请著名书法家、作家题写碑文建设中华书法碑;建设民族团结图腾柱;选取xx历史上最重要的xx件大事,以书法肖形印形式和我市著名书法家题写的主题词组成,反映xx成长的脚步;展示xxxxxx年历史沿革,表现有人类活动以来xx大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创作xx印痕;以古体诗结合草书的艺术形式,表现中国民俗中xx行的诗与书法;选出古今吟诵黄河的诗词xxx首,刻石立碑,建成中华黄河诗词碑林,也寓意黄河流经xxxxx公里。总之,我们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紧围绕国家象征、语言文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国书法城xx”“以文化人”,提高城市品位。通过“两个打造”,将更多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其中,把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深深植入我市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深入推进“两个打造”

 

黄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有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黄河文化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厚礼,熔铸并镌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和象征着中华文化复兴的精神图腾。新时期,深度研究挖掘、弘扬黄河优秀历史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可以固本聚气、凝心聚力,而且还有助于增进整个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黄河文化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动力之源。历史上,黄河儿女对黄河的深切崇拜和真诚热爱,早已经深深地将它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文化精神支柱。在这个伟大历史文化征程中,中华儿女要始终高举弘扬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立足于本职工作,以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担当,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时代之中。讲好美丽黄河的历史故事,让更多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能够在广泛群众参与中不断继承,在广泛继承中不断开拓,凝聚成人民追梦、振兴中华的强劲生命力和新动力。

黄河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力量的精神宝库。要深入提炼黄河文化精髓,立足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资源,守护好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黄河文化时代价值。首先,要加强黄河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管理。在沧桑巨变和日新月异的岁月中,黄河流域遗存下来了很多散落在民间的“活化石”。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黄河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管理,守护好、保护好祖先遗留的黄河文化遗产,推进黄河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其次,要讲好“黄河故事”。讲好黄河的历史故事,讲好黄河流域的革命故事,讲好新时代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故事。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不断加大黄河流域xx段的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讲好“黄河故事”,发掘黄河文化,使其在凝聚中华民族人心的历史价值和启迪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的功能倍增,在丰富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和时代意义的过程中,使黄河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无声中让人们感到内心深处凝聚的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最后,要传播好黄河文化声音。赓续黄河文化血脉,目的就是要使黄河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并且能够在激荡而又有力的文化斗争中独占一席之地。同时用科技手段积极向全球各地展示真实、立体、全方位的黄河优秀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