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主题评论文章、研讨发言、心得体会汇编(23篇)

|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重视并善于开展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身体力行倡导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围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好调查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方法论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的明确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一切围绕问题而展开,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关键策略。调查研究要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调查研究的逻辑起点,任何形式的调查研究都应围绕问题而展开。调查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关键点”,解决问题则是调查研究的“归宿点”。然而,长期以来,在调查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不良倾向,即要么不敢正视问题甚至有意回避问题,对待问题遮遮掩掩、讳莫如深;要么对问题不敏感,视问题为常态以致不能发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求真求实,要直奔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能够解决问题,切忌“盆景式”调查、“花架子”研究,让调查研究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是否围绕问题而展开,能否发现真问题、研究透问题、解决好问题,这是衡量调查研究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标准。发现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要想解决好问题,首先需要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对于调查研究而言,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没有问题的发现,就不会有问题的解决。只有发现了问题,找准了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也才能据此提出务实管用的科学对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真正找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调查研究者的水平与能力。找准问题,换言之,也就是要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真问题。那么,什么才是“真问题”呢?所谓“真问题”,泛指现实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生活福祉、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系列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社会现实和群众关切的反映,也是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淤点难点。对于调查研究中需要发现的“真问题”,《工作方案》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紧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系统梳理了xx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具体问题、老大难问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只有对照这xx个方面,根据各地实际找准具体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与系统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研究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关键点”研究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核心,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间环节。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二者缺一不可。调查是研究的前提与基础,而研究则是调查的继续与升华。没有研究,调查就成了表面现象、毫无意义的简单罗列反复叠加,就无法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没有对问题本质的把握,也就无法抓到影响事物发展最根本的东西,解决问题只能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分析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关键点”,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调查有余而研究不足是调查研究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有些同志只调查不研究,把调查研究错误地看作就是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走过了、看过了、听过了也就意味着调查研究完成了,至于存在的问题往往不以为意,缺乏进一步深究的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为有些同志虽然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但是由于分析问题不到位、研究问题不彻底,最终无法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从而导致调查研究的效果大打折扣。要想解决调查研究中存在的此类问题,就必须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在做好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汇总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只有对现实问题进行具体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做到对症下药,解决起问题来才能胸有成竹,推动工作才会事半功倍。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归宿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毛泽东曾形象地将调查比喻成“十月怀胎”,而将解决问题比作“一朝分娩”,指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则将解决问题视为衡量调查研究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标准,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些重要论述和明确要求告诉我们,开展调查研究决不能为了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更不是为了形成报告而去调查研究,而是要真正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因此,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最终的目的就在于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形成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强大动力,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为什么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什么、如何开展调查研究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明确的说明和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不仅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新时代新征程前进道路上的风浪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举措,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是伴随我们党走过百年辉煌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制胜法宝,坚持不懈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寻找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建设之路、改革之路和复兴之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历史。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工具。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唯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根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掌握科学决策的“源头活水”,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保证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和“错路”。调查研究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是党了解人民群众实情的根本途径,是听取人民群众心声的基本渠道,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效方式。《方案》明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调查研究是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实践活动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反映。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完整的调查研究过程包括调查、研究、决策、落实、评估五个密切相关的环节。调查是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真实情况,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过程。研究是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处理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获得对事物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性认识的过程。调查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研究是调查的发展和深化。决策是将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密切联系,通过深入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决策不是一瞬间、一声响的拍板,而是建立在调查与研究基础上的理性决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落实是使决策方案得以实现的过程。只有将决策方案在实践中推行,才能真正达到决策的目的。决策的落实情况,也需要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如果政策没有落实好,那么一切调查研究都将无疾而终。评估是对决策执行的结果进行跟踪调研,在实践中问成效、验成效。调查、研究、实践是一个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要不断通过调查研究来进行动态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决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决策方案。总之,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制定决策、落实政策、评估效果这样一个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实践活动。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决策是调查研究的体现,落实是决策的目的,评估效果是检验研究结论和决策是否科学有效的依据。调查研究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做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增强问题意识,找准问题、有的放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如果调研不能有效解决问题,那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方案》明确要求,调查研究必须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强调要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找准堵点淤点难点,精心设计调研课题和提纲,针对不同类型问题开展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确保调研选题科学精准,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方案》明确提出了xx个方面需重点调查研究的问题,要求各级党委(党组)立足职能职责,有针对性地确定调研选题。调查研究要务求“深、实、细、准、效”调查研究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作风。要通过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就必须有求真务实的作风,要扑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其中,真正在“调”上尽心、在“研”上用力。多年前,还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了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的五字诀。“五字诀”言简意赅、立意深远、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方法论意义,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在今天也是指导我们做好调查研究的重要遵循。“深”就是要放下架子、迈开步子、走出院子、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和市场社区,亲自去察看、亲身去体验。“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真实有用的信息、深层次问题往往被浮在表面的现象所遮盖,只有“扎”下去,才能“捞”上来。“实”就是作风要实,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真正有价值的调研,就是要让基层一线的干部群众畅所欲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只有多听真实的声音、了解真实的情况,才能为正确决策打下扎实的基础。“细”就是要认真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要重视细节。搞调研最重要的就是细,只有细才有真,只有细才能保证调研的资料精准。“准”就是要精准地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效”就是要见实效,要真正解决现实问题。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求“效”,就是出实招、见实效,用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方案》强调,要“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开展调研”“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防止走过场、不深入。”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谨记并践行,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调查研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掌握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则是更为关键的问题。毛泽东曾用过河要有桥和船的生动比喻,来说明干事方法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调查研究亦是如此。如果调查研究方法出了问题,不仅无助于正确认识客观实际情况,反而会造成相当的危害。在长期的调查研究实践中,毛泽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调查研究方法。他指出,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要做“自己亲身的调查研究”,要根据情况做典型调查,也要做非典型调查,要点面结合,“必须不断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情况,要将调查机关与调查基层、调查干部与调查群众、解剖典型与了解全局等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案》对如何开展调查研究作了明确的要求,强调调查研究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要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掌握实情、把脉问诊,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要转换角色、走进群众,了解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发现和查找工作中的差距不足。要结合典型案例,分析问题、剖析原因,举一反三采取改进措施。《方案》明确要求,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牵头x个课题,针对相关领域或工作中最突出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项调研。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完整下载本文需要VIP会员才能下载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