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篇)“躺平”现象、“躺平式”干部评论理论文章汇编

|   

 

专题系列711(20篇)“躺平”现象、“躺平式”干部评论理论文章汇编

 

 

20226

 

 

1.卜建华、吕慧子:

“躺平”群体产生的现实因素及破解策略⋯⋯⋯⋯⋯⋯⋯⋯⋯⋯⋯⋯⋯⋯1 2.嘉兴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曾豪杰:

“躺平”现象、规律及其治理⋯⋯⋯⋯⋯⋯⋯⋯⋯⋯⋯⋯⋯⋯⋯⋯⋯⋯⋯7 3.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伟:

“躺平”心态辨析及应对策略⋯⋯⋯⋯⋯⋯⋯⋯⋯⋯⋯⋯⋯⋯⋯⋯⋯⋯14 4.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马超:

“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时代成因及其应对策略⋯⋯⋯⋯⋯⋯⋯⋯⋯22 5.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周明华:

不当“躺平式”干部⋯⋯⋯⋯⋯⋯⋯⋯⋯⋯⋯⋯⋯⋯⋯⋯⋯⋯⋯⋯⋯⋯29 6.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山姗:

当代青年“躺平主义”现象及其引导策略探究⋯⋯⋯⋯⋯⋯⋯⋯⋯⋯⋯31 7.安华:

党员干部岂能“躺平”⋯⋯⋯⋯⋯⋯⋯⋯⋯⋯⋯⋯⋯⋯⋯⋯⋯⋯⋯⋯⋯37 8.王珑玲:

“内卷”“躺平”与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培育⋯⋯⋯⋯⋯⋯⋯⋯⋯⋯⋯⋯39 9.沈东:

“内卷与躺平”冲击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40 10.高山、吴金煌:

青年“躺平”现象的样态透析与应对之策⋯⋯⋯⋯⋯⋯⋯⋯⋯⋯⋯⋯⋯51 11.潘铎印: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57 12.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句华:

让混日子的“躺平式”干部没市场⋯⋯⋯⋯⋯⋯⋯⋯⋯⋯⋯⋯⋯⋯⋯⋯59

 

 

薛万博:

如何力促“躺平式干部”担当作为?⋯⋯⋯⋯⋯⋯⋯⋯⋯⋯⋯⋯⋯⋯⋯65 14.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高显文:

躺平,当代年轻人的“习得性无助”⋯⋯⋯⋯⋯ ⋯⋯⋯⋯⋯⋯⋯⋯⋯⋯68 15.杨雪:

“躺平式干部”呈现出哪些“姿态”?⋯⋯⋯⋯⋯⋯⋯⋯⋯⋯⋯⋯⋯⋯71 16.熊钰:

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74 17.任红禧:

为何有些干部选择了“躺平”?⋯⋯⋯⋯⋯⋯⋯⋯⋯⋯⋯⋯⋯⋯⋯⋯⋯87 18.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惟真:

向“躺平”说不:四个中国青年“饱满”的一天⋯⋯⋯⋯⋯⋯⋯⋯⋯⋯90 19.薛万博:

向“躺平”说不⋯⋯⋯⋯⋯⋯⋯⋯⋯⋯⋯⋯⋯⋯⋯⋯⋯⋯⋯⋯⋯⋯⋯⋯93 20.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爱力:

以“躺平”为耻 以“奋斗”为荣 做不负时代的奋斗者 读关于党

员干部绝不能“躺平”的文章有感⋯⋯⋯⋯⋯⋯⋯⋯⋯⋯⋯⋯⋯⋯⋯⋯94

 

 

“躺平”群体产生的现实因素及破解策略

卜建华、吕慧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有深厚家国情怀、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躺平”现象是青年群体在社会竞争压力巨大、生存空间狭窄、前途迷茫下的一种独特反抗,是青年群体不愿意被卷入让人感到筋疲力尽、人生价值被反复消耗的社会现实而采取的“退策”。可见,“躺平”群体是在社会矛盾发展和变革过程中形成的,它是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现,必然具备社会转型过程中所浸染的时代烙印。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辩证审视“躺平” 群体生成的现实因素和时代症候,并立足青年群体思想实际加以正确引导教育, 归纳出引导“躺平”群体走出“躺平”的策略,确保青年“躺平”群体的精神力量得到增强。

一、社会“内卷”是“躺平”群体生成的现实因素

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社会焦虑、社会冲突、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悬殊、多元文化的强烈碰撞等现实因素,在青年群体灵魂深处留下了恐怖的记忆。特别是部分青年群体无论如何拼搏和勤奋努力,都无法抵消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鸿沟与藩篱,导致一种严重“内坍”的精神开始病毒般地在青年群体内部蔓延,成为不断被传染的精神病毒,催生了缺乏理想信仰、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躺平”群体。

社会转型期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是导致

“躺平”群体生成的物质土壤。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激发出新的活力,整个社会发生了颠覆性的历史巨变。“全面小康”已经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这与中国现实社会中的独生子女政策相叠加,使得部分青年饱受家庭的溺爱,从小过着锦衣玉食、衣食无忧的生活。网络时代,青少年群体享受着网络游戏、影视文化、娱乐节目等娱乐文化带来的轻松与舒适,尽管社会主流文化反复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奋斗拼搏等先进理念,但仅能唤醒部分青年群体对“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理性认知。大多数青年群体没有经历过“缺衣少食”的物

 

 

质极度匮乏的社会时代,无法真正产生“共情”。部分青年群体沉迷于娱乐文化中不能自拔,难以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挫折,更缺失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面对社会竞争与社会挫折,部分青年产生“逃避心理”,不愿意参与现实社会竞争与奋斗,对现实社会出现抵触情绪,呈现出对现实社会的低欲望状态,进而陷入“躺平”状态。

社会转型期相对固化的社会结构阻碍了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这是导致

“躺平”

群体生成的精神土壤。

目前,社会阶层纵向流动越来越薄弱,阶

层分化越来越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壁垒日益明显,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甚

至固化停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的中心议题,其焦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政治上的阶层固化。政治上阶层固化的特征是精英阶级通过利益纽带开始联合起来,成为既得利益阶层,并试图影响中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社会精英阶层的利益结盟是指掌握了社会资源和财富的群体为了群体利益, 最大化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和机会,极力排斥其他社会阶层和群体的行为。尤其是社会精英在获取社会资源、公共利益、优势岗位等稀缺资源时,出现了代代遗传、代际复制等不公平的情况,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竞争职位(职务)时,拥有公权力和资源的社会阶层子弟更容易在职业流动中占据机遇和主动权。其次是经济上的阶层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推动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重新分配的方式。随着财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社会阶层逐步向高、中、低阶层分化,由此产生了以世代传承为主导的既得利益群体,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社会阶层差异。目前在我国经济领域,社会阶层固化现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马太效应”:越是富裕阶层越投资房地产, 等待社会政策福利,从中获取巨额利润;越是穷人,越是难以承受高房价。再次是教育上的阶层固化趋势。随着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势必造成教育资源与机会的不平衡、不均等,导致教育在弥补社会分层分化和社会结构失衡中的功能日渐式微。由于城乡差别、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城乡户籍制度等原因, 部分社会阶层、社会区域的青年学生不能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这导致部分社会阶层出身的青年群体一踏入社会,就“输在起跑线上”。可见, 财富差距扩大引起的社会阶层固化,不仅限制了社会底层通过个人努力奋斗获取更多社会资源与社会地位的机遇,也弱化了高收入群体通过个人努力奋斗为社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动力,给社会造成的直接毒瘤就是部分青年群体丧失理想、安于现状,失去了进取心,并对现实社会产生抵触心理情绪,逐渐演变

 

 

为“躺平”群体。

社会转型期集体主义迷失的价值体系降低了青年群体向上流动的欲望,这是导致

“躺平”

群体生成的文化土壤。

首先,从国

家层面来说,改革开

40

余年来,中国现实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

快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国民收入、生活和教育水平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青年群体实现社会化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其次,从家庭层面来说,国家为控制人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导致当代青年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饱受家庭长辈的溺爱,从幼儿时期就过着物质财富极大满足、衣食无忧的生活。再次,从社会层面来说,我们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迅速过渡的时期,在这种转变中,存在着社会结构不平衡的风险,这一风险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社会风险, 而且还包含了新的社会风险,表现出更多的叠加性和复杂性,导致青年群体面临着高物价、高房价、高竞争、高消费等严峻的生存环境,社会竞争、职场压力和身体亚健康也导致部分青年身心疲惫,进而导致其价值观产生问题。最后, 网络社会与消费社会的“风险叠加”,使年轻人变成了孤独的“原子化个体”。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具有多样化、碎片化的特征,导致青年群体对社会客观规律缺乏认识,部分青年沦落为网络时代的“畸零人”和“没有身份的人”。作为亚文化的主体,青年在现代社会转型中产生认同危机,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产生焦虑与不安,“理想、奋斗”和现实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有“理想” 的奋斗青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产生“求而不得”的挫败感,“躺平主义”可以使青年群体产生“如愿以偿”的缥缈的空虚感,这成为“躺平主义”产生的引爆点。在现实社会中,部分青年在消费社会中享受着“超满足”的“小确幸”, 又践行着“我好难”的“丧文化”,最终成为“躺平主义”群体。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