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两会特刊汇编(4篇)

|   


 

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2023年03月13日

 

托育服务是应着力解决的群众急难愁盼的新问题。目前,我国托育服务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多措并举、有效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不断规范提高托育服务质量,切实提升家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解决好托育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建议将托育服务设施纳入区域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普惠托位。鼓励社区利用闲置场地举办嵌入式、小微型托育机构,开办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灵活多样的普惠托育服务。要加大普惠托育机构支持力度。坚持普惠优先,通过公建民营、税收减免、建设补助、运营补贴、托位补贴、奖补激励、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降低机构运营成本。同时,要支持幼儿园举办托儿班,顺应人口变动趋势,鼓励支持幼儿园在满足学前教育学位的基础上向下延伸,实现托儿班“能开尽开”,支持“托幼一体化”建设。

解决好托育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家长对托育机构的期待不仅仅是有机构可以托,更希望孩子能够在专业的服务和指导下健康成长。人才队伍质量是托育机构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托育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快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建议尽快完善托育专业资质要求。完善保育师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健全托育机构从业人员聘用、考核、退出制度,把好入口关。加快规范托育专业人才培养。积极支持和引导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开设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人才要素供给能力。加大托育人员培训支持力度。将托育从业人员纳入就业补助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范畴,建立托育机构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制度。


 

人民曲艺滋润百姓心田

2023年03月13日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曲艺艺术传承发展的驱动力和价值所在。新征程上,曲艺工作者应秉持家国情怀,用艺术实践创新,借科技发展突破,在革故鼎新的同时审视自身,努力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我在手机上经常“刷”到浙江义乌渔鼓老艺人叶英盛的视频。“党恩唱不尽,生活日日新,渔鼓声声响,乐坏新农民!”这种说唱形式朗朗上口、情感充沛,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百姓送去欢乐。像叶老这样,生动鲜活地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每个曲艺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特点。面对新需求新期待,广大曲艺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探索新形式、拓宽新内容,推出了曲艺说唱《看今朝》、长子鼓书《腊月天儿》、二人转《青春之歌》、曲艺剧《望红台》、评书《话说党史》、苏州评弹《战·无硝烟》等一大批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曲艺作品,展现了质朴的人民情怀、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曲艺舞台由传统剧场延伸到各大网络平台、自媒体中。人们欣赏曲艺表演的方式,也由坐在观众席拓展到随时随地看手机屏幕。广大曲艺工作者顺势而为,与网络牵手,不断“破圈”“出圈”,满足观众的新观演需求。比如,陕北说书、苏北大鼓等一些小众的地方曲种,过去只能走街串巷,在田间地头和小剧场表演,现在却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认可度和喜爱度。技术革新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曲艺工作者深知,观众在哪里,演出就应该到哪里。

面对“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面对“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面对“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质疑,面对“用感官刺激代替娱乐享受”的担忧,曲艺工作者在革故鼎新的同时应不忘审视自身,不断用正能量的作品展现生活、讴歌生活、愉悦百姓,努力提高自己艺术作品的质量。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这片沃土,才能结出更多曲艺硕果。中国的曲艺人,有信心、有责任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作品,反哺人民、激励人民。


 

推动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3年03月13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承载着中国人的乡愁,无论我们走得多快多远,总是忍不住回望来时的路,总会牵挂着家园。从普遍意义上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直都是乡村旅游的逻辑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展、综合带动作用日渐显著,形成了一大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精品线路、集聚区域,乡村旅游游客年均增长20%左右,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年轻人到乡村,不仅希望欣赏田园风光、追忆乡愁,还渴望从文化、艺术等要素构成的场景中,感受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游客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消费需求激发了乡村旅游内容创造、场景营造等动能。如今,民俗、非遗等元素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新时代的乡村旅游,要构建主客共享、文旅融合的美好生活新空间。今天,民宿、餐饮、精品店等商业形态,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文化空间对乡土空间的有机嵌入,正成为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现象。游客是到访者,也是回归者,他们在村镇中与世居者自然地交流交往,共同形塑现代乡村的无限可能。互融共建分享,应当成为新时代乡村旅游者、世居者、开发者和地方政府自觉认同并持续贯彻的理念。

新时代的乡村旅游,要制度化引入企业家、驻村艺术家等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进村入户,可以手把手地指导村民,帮助其掌握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文旅传播知识和技术。比如怎么让传统工艺产品更具时尚感,使游客更愿意接受;比如怎么在电商平台上开店,怎么用小视频做推广等,全方位提升从事旅游产业村民的技能。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

新时代的乡村旅游,必须立足本土,依靠村民。发展乡村旅游,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持续获益。同时,要吸引文创、民宿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留下来,成为“新村民”。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接待体系,推动服务水平提升,让农民更多参与旅游经营,分享增值收益,形成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基层医疗要“扩面”“提质”“均衡”

2023年03月12日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对此,我深有感触。

河北承德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环。过去承德人去北京看病很常见,但现在他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当地就医,这得益于京津冀合作。早在2016年,北京、河北两地卫生部门与承德市政府签订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相关协议,北京5家医疗机构与包括承德市中心医院在内的5家承德医疗机构分别开展合作。通过技术合作、人员进修、远程会诊、绿色转诊、带教讲学等形式,承德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北京的优质医疗服务。

我们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受益者,也要做贡献者。近年来,承德大力实施“上医工程”,承德市中心医院等市、县两级医疗机构选派优秀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帮助他们开展新项目、建设新学科。同时,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

从承德看全国,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应看到,很多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仍有待提升。把病人留在基层,基层医院能否接得住是关键。而关键中的关键,是基层医生的能力。

新冠疫情肆虐的这三年,基层医生筑起了“守护百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随时在线的线上诊断、及时跟进的线下问诊,让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诊疗。疫情期间的经验以及京津冀医疗合作的实践,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要让基层医生大显身手,基层医疗必须做到“扩面”“提质”“均衡”三者兼顾。

“扩面”就是要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投入,完善必备的医疗设施,加强养老服务保障等。“扩面”的目的是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其中的关键是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基层医生往往都是全科医生,既要能看好小毛病,也要能及时发现大病征兆,及时安排转诊到上级医院,这对他们提出了很高要求。

“提质”就是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由上级医院牵头建立“医共体”,上级医院选派业务骨干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帮扶,同时选派基层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把“输血式”支援变为“造血式”帮扶,有效提高基层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均衡”就是要统筹推进各级医疗机构项目建设。科学合理设置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规模和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

因地制宜打好基层医疗“扩面”“提质”“均衡”组合拳,用心守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从“看病方便”到“看得好病”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医疗惠民”。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完整下载本文需要VIP会员才能下载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