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党建理论汇编(23篇)

|   


 

“天人合一”的真善美意蕴

——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究天人之际”是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孜孜不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诸子百家及后世医家、禅宗等都围绕天人关系作出不同的诠释。在探讨天人关系时形成的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众多学科中的一种重要观念。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在总结儒家将天人关系与治国理政联系起来而倡导天人合德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概念。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在长期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天人合一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如同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所说,天人合一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必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此,天人合一实际上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并从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中国传统智慧、中华民族的崇高追求等方面高度评价天人合一理念的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并强调中华文明创造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中华文明在发展中造就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还从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伦理观、审美观等角度诠释天人合一理念。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将天人合一作为中华文化的宇宙观。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大道自然、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生态伦理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

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天人合一理念最为生动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伦理观、审美观,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当代中国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先声,是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宝贵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理念充满着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规律性之真的宇宙观、合目的性之善的伦理观以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统一之美的审美观有机结合的深厚意蕴。

天人合一理念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规律性之真的宇宙观。宇宙观是人们对于“宇宙是什么”以及“宇宙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怎么样”的根本看法,宇宙观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不断形成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改变了将自然和人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观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坚持自然价值和人的价值的有机统一,要求人类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避免人与自然之间在征服与报复、敌对与折腾之中两败俱伤,保障经济社会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中达到协调发展和稳定发展。天人合一理念表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了一种高度和深度,体现了一种客观本真的宇宙观的形成和确立。

天人合一理念展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目的性之善的伦理观。伦理观是人们对于伦理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人与社会关系的伦理、人与人关系的伦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展示出人类活动的合目的性之善。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追求实现推动人类进步的实践活动。天人合一的目的性,最根本的表现在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善良关系上。因此,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合乎规律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合乎目的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倡导天人合一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友好善良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亲密伙伴关系。天人合一理念,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呵护的道德关系而达到伦理之善境界的重大价值目标。

天人合一理念倡导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统一之美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于美丑的根本看法,审美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愉悦的一种情感活动。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提出“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天人合一是美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辩证统一的最为理想的一种美好关系。天人合一作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优美形态,给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创造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有助于自然在生生不息的发展中为人类创造价值,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人与自然敌对则表现为丑恶,是一种反文明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新时代大力传承和弘扬天人合一理念,有助于我们以美的心态和创造美的实践,更为勤勉地建设美丽中国和地球美好家园。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既鲜明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又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接续推进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持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人民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人民精神世界中,思想理论是根基和灵魂,起着整体奠基和总体统领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并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过去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历程,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国家、社会、公民价值要求于一体,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基因,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遵循。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夯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基础,引导人民群众把相关要求内化为思维习惯、行为准则,使其深深融入全体人民的精神血脉,成为万众一心、不懈奋斗的力量之源。

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发展使国家及社会文化资源更加充裕富足,文化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广泛共享,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得以充分释放,人民的文化主体性以更多元的角色呈现,为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文化多样态系统协调发展,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均衡发展,着力推出更多彰显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伟大民族精神、弘扬伟大时代精神的有助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要坚持守正创新,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真情倾听时代发展足音,生动讴歌奋斗创新的火热实践,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着力提升人民的道德品质、审美趣味和精神境界。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建设投入力度和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锻造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和坚实支撑。


 

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事革命、建设、改革的思想引领。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高不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从多个维度对新时代如何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作了深刻阐释,提出了具体要求。

理论修养是核心

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是通过理论修养表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理论水平的提升。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深知,要使理论掌握群众,先要自己掌握理论、吃透理论。无论革命斗争多么艰苦,社会主义建设多么艰辛,改革开放多么艰难,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毛泽东同志在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出版了《矛盾论》《实践论》等理论著作,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央政治局开始把集体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发展到今天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八种本领”,学习本领放在了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要求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从某种意义上看,、不断提高理论涵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

看家本领是关键

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又超越了他们的时代,成为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它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成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因此,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精髓。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得越牢靠,政治站位就越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越强,观察时势、谋划发展、防范化解风险就越主动。为此,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准确判断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新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新变化、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新变化、国际地位和角色的新变化等;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完整下载本文需要VIP会员才能下载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