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光讲话致辞汇编(3篇)

|   


 

气候服务改善生活——20XX年世界气象日致辞 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

 

今年3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人与气候”,旨在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与人类相生相息的气候,加强应对和防范气候灾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与气候和谐发展。

关注气候就是关注我们的生活。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从繁衍生息到衣食住行,从四季更迭交替到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气候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多样的气候也直接促成了生物的多样性、自然地貌的多样性,使得人们的饮食不那么单调,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总是那样熠熠生辉。

气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类活动也影响着气候。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20XX年全球平均气温是自1850年有器测气温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加速融化,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深刻而长远的影响。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起的灾害,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气候,不适应气候,不保护气候。

我国横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气候带,季风气候显著,是一个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和气候变化,高度重视气候服务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级的气候服务网络,以及气候监测、预测、预警业务系统,气候影响评价、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农业气候资源区划、风能资源详查等专业性气候服务体系也已形成,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向社会发布气候信息,传播气候知识。

面对日益增长的气候服务需求,气象部门将继续致力于提升气候服务能力,着力降低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灾害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我们将着力推进气候科技为调整种植结构、改进耕作方式、化解气候风险、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存储和运输等方面提供更加丰富的气候信息和更有力的决策支持。我们将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测和预警,提高自然灾害特别是极端气候灾害的应对防范能力。我们将加强重大开发建设活动的气候影响评价和重要基础设施的气候风险评估,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我们将继续发展和利用卫星、雷达等先进的技术,联合各部门的力量,加快建设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和中国气候观测系统,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气候和气候变化信息。我们将继续推进全社会气候知识的普及,鼓励和支持各个行业、各个地区以及每个社会组织更有效地利用气候知识和信息,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保护气候环境,利用气候资源,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相和谐。

气候规律需要科学认识,气候趋势需要科学把握,变化的气候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影响需要科学评估,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适应天气气候等方面采取科学的措施。我们要重视解决最基本的气候科学问题,支持在气候观测、研究、预测和评估等各个方面的科技计划和建设项目,以科学地认识气候规律。我们将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发展和影响规律的研究力度,加大化解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面临的气候风险的研究力度,以提高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提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将加大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建立监测、评估和预报一体化的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气象服务业务,把我国极其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农业生态气候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气候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互联系又互为影响,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要高度重视所面临的气候风险。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要切实树立保护气候意识,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气候环境。

 

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致辞

 

青年富有朝气和梦想,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青年人都在注视着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期待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气候更加宜人,大气更加洁净,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故此,世界气象组织将今年323日第54个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定为“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

天气、气候决定着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生存生产生活一刻都离不开地球大气,又无时无刻地影响地球大气。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累的物质财富从根本上都源自于土地、气候等自然的恩赐,丰富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财富,许多也来自于对包括天气气候在内的自然规律的观察、思考和升华。当今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饥饿、贫困以及资源匮乏、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共同挑战,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天气气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频发的干旱、洪涝、台风、暴雨、暴风雪、雷电乃至大气污染等极端灾害,也一再警示我们,防御和减轻极端气象灾害仍将是人类发展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展望未来,我们将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更大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科学评估报告指出,最近30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30年,大气和海洋持续升温导致冰盖和冰川逐步缩小,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变得更为频繁,甚至更为剧烈,“全球气候变暖一半以上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这一结论可信度极高。因此,我们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采取什么样的应对举措,关乎地球的未来、气候的未来、人类的未来。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负起责任、付出努力。

青年应当而且能够成为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的生力军。青年是社会上富有活力、具有创造性地群体。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规律十分复杂,对经济社会系统的影响十分广泛,在科学认知和规律探索上仍然有大量的未解之谜。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矢志不渝的精神,投入到气候变化监测、研究、预测这一大有可为的广阔科技领域,将新思维、新技术融入到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利用气候资源的方方面面,促进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深入发展。

青年应当而且能够成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排头兵。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无论是世界还是我国,青年都占人口的相当大一部分,青年的参与程度和范围,决定着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和成效。青年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科学的素养、勤劳的双手、务实的态度,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爱护气候的生产生活方式,同社会各界一道关注并致力于解决气候变化对农业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的不利影响,为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安全的发展环境作出新贡献。

青年应当而且能够成为传播天气和气候科学知识的先行者。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和气候意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青年要自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参加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普及志愿活动,用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行动影响身边人,积极承担树立全民气候意识的社会责任,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奏中发出自己的好声音,释放自己的正能量。

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关注天气和气候。以大学生为主,旨在提高青年人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已经开展多年。由活跃在7个不同的青年环境组织组成的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已经在引领中国青年以切实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在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也活跃着来自中国的青年,尽管他们此刻更多的是倾听者,但在不远的将来则是实践者。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青年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中来,加入研究天气和气候的大家庭,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青春的活力,迸发青春的正能量,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天气和气候。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与大家在此见面,感谢大家对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一会儿国务院法制办郜风涛副主任将就条例出台的主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向大家做一个介绍。根据主持人要求,我先就条例的特点和学习贯彻条例给大家做一个说明。

一、关于《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特点:

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五章“气象灾害防御”相关规定,在总结多年来气象灾害防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了深化和细化,从而做出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规定。条例充分吸收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精神,并加以概括总结,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定。条例充分注意到了新时期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规定了气象灾害防御的有关制度和措施。

相对于气象法而言,条例具有五个方面的突破和四个方面的深化。

“五个突破”是:

第一,首次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原则、机制。依法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使“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健全。

第二,首次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了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区划制度。

第三,首次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了各类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气象灾害重在预防,条例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的特点,对台风、大风(沙尘暴)、暴雨、暴雪、低温、高温、大雾、霾、雷电等气象灾害规定了不同的预防措施。

第四,首次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对空间天气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作出规定。这是一个新的领域。条例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太阳风暴、地球空间暴等空间天气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第五,首次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对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作出规定。积极有效的应急处置是减少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条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解除,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应急处置中的职责和义务,分别作出了规定。

同时,条例在四个方面对气象法的有关内容加以深化:一是深化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体系建设制度;二是深化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三是深化了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四是深化了雷电灾害防御组织管理制度。

二、关于如何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条例,需要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各级气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的艰辛努力。

一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抓好条例的学习和宣传活动。条例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行政法规。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都有义务认真学习条例确立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准确领会和把握条例的有关内容及其内涵。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宣传好条例。我也衷心希望新闻界给予支持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二要从国家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大局出发,认真做好条例的贯彻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综合性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需要多部门密切协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使“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三要强化能力、主动履职,切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好条例的各项要求,气象部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认真履行条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细化条例规定的各项职责,着眼防灾减灾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快相关法规标准配套建设,完善灾害性天气统一发布等各项制度,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加快建立快速、通畅、有效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提高气象灾害应对和防范能力,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