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加入我们
×

文联主席在全市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   

 

文联主席在全市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尊敬的XX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根本方针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文艺百年发展历史已经印证,“两个结合”是最契合中国文艺的理论源泉和实践诠释,孕育着丰富的守正创新因素。文艺文联工作要在“两个结合”中汲取养分、涵养自身,根植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中、汲取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养分,绘就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文艺图景。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领悟“两个结合”,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XX年来,其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不同时期,得到不断继承和发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X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两个结合”的表述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进行了科学阐释,再到这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点阐述“第二个结合”,“两个结合”这一重大科学论断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受其滋养的广大人民的价值观念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这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最为根本和广泛的基础。因此,践行“两个结合”,文艺文联工作既不能丢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不能断了历史文化根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方向、引领思潮,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实现XX文艺事业“新时代”与“旧传统”的衔接、转化与发展。特别要结合XX实际,立足XX独特地域文化背景,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结合开展主题文艺创作实践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改革开放XX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小说、报告文学、音乐剧、广播剧、歌曲等各门类文艺创作中,深挖本土元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葡萄酒文化的独特魅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作为文艺创作的素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作为文艺创作的主题来表现,把受传统文化滋养的普通人生活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来汲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打造出更多文艺精品,开创文化强区建设新局面。

把握“五个突出特性”,拓展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立足连续性,要把文艺文联工作扎根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用文艺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用文艺的方式赓续历史文脉。立足创新性,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善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最大限度激发文艺工作者创意灵感、丰富文艺作品思想内涵、丰盈文艺展现多元形态,推动观念、内容、风格的革新,促进传统文化在文艺领域的资源转化与赋能发展。立足统一性,要把增进文艺作品的认同性和凝聚力放在突出位置,从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多向社会提供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优秀作品,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立足包容性、和平性,要加大文艺工作交流互鉴力度,创新对外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以“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凝聚起了中华民族更为强大的文化自信。文艺文联工作要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尤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化交流中,要以“五个突出特性”为切入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开阔文艺发展视野、提升文艺创作高度,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人民故事、展现昂扬的时代风貌、传递强大的中国精神,让世界透过XX了解中国。大力实施好XX文艺走出去工程,积极争取中国作家协会的支持,加强对外沟通协调,推动落实“X+X+X”文学对外传播机制;广泛推荐优秀作品进入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推介项目,促进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推广。建强文艺成果对外展示阵地,完成XX首个“中国曲艺之乡”在青铜峡市验收挂牌,力争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创作实践点落户西吉县,有效提升《朔方》及XX文艺网等创办质量,提高XX文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持续深化文艺评奖评论,发挥好《朔方评论》主阵地作用,加强对西海固文学理论研究的探索创新,以深刻的批评实践和鲜明的导向作用引领和助推XX文艺高峰建设。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