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加入我们
×

清华公共管理学院院友代表陈行甲在2019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   
清华公共管理学院院友代表陈行甲 在2019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敬爱的江院长和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感谢学院召唤我回来参加2019年新生开学典礼。我是2001级公共管理硕士,是学院的开门弟子,当年我们的开学典礼就是学院的成立典礼。估计学院请我这个大师兄来跟大家分享,是因为大家从我身上能看到我们学院的历史感。这些年每次来北京出差,我都会抽时间回学院看看,听听老师的教诲,蹭蹭课,在忙碌的间隙给自己的心灵吸个氧。毕业十六年了,我觉得从心灵上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清华,我相信这是众多校友的共同感受。 从学弟学妹们兴奋的眼中,我看到了十八年前的自己。今天是开学典礼,作为过来人,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清华对我意味着什么,但愿对你们接下来几年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清华人。可以说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从没想到过有朝一日竟然会站在这里给学弟学妹们讲我的故事。我出生在偏远山区,一直生长在一个非常闭塞的环境里,到十几岁都还没见过红绿灯,每天接触的是淳朴的乡亲和他们辛勤的劳作,生活贫苦又满足。但有一点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那就是我从来不缺少爱和因爱而生的赤子之心。当然,这也是我离开家乡多年后才悟出的东西。 我在村里念小学,乡里念初中,县城念高中,省城上大学,一步步离家越来越远,但自信心也一步步被打击。我发现城里的孩子知道那么多的东西,世界上有那么多新奇的事物,而我都知之甚少或与我无关。大学毕业的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同学们都纷纷留到大城市,而我义无反顾地回到山里。这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对家乡的留恋,但也必须承认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的不自信。 回到了山里,我工作很努力,希望能回报周围的乡亲,而不自信却让我不敢走出舒适区,走出自己的路。这两者的纠结伴随了我很久,直到我考上清华。 我当年是极少的来自贫困县基层的学生,被录取的感觉就像做梦一样。我非常感谢清华能给我这个机会,但我最想感谢的是之后在清华几乎是“日行千里”的两年看到的东西,其意义在我离开清华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离开清华十六年里我的三个瞬间。 第一个瞬间 2005年的10月,那一年湖北省在全省选拔三十名干部公派出国留学,条件是在四十五岁以下副处级以上干部中考试选拔,这个基数约三千人,百里挑一。我们经过了四轮考试,最后挑选出来的三十人出国前在华中科技大学外语系封闭培训了两个月,培训结束后最后一轮考试直接上的英语专八试卷。那次考试我是第一名,而我们这三十人里有六位本科是外语学院或外语系的。出国前一直跟班授课的华科外语系许主任给我们送行,他走到我面前轻声对我说“行甲,从你身上我还是能看出清华并非浪得虚名”。很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记得那一刻眼眶湿润的感觉。当年我考进清华是踩着线进来的,英语基础和其他同学比起来low得很,进校时王有强老师的《公共财政》全部是用英文授课,杨燕绥老师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国际比较》每周都是一打英文阅读作业,每天看书看得头昏脑涨,听课听得满头大汗,看着好些同学神采飞扬地用英语和老师讨论问题,我好着急。作为同学中的笨鸟,我每天都把学习时间用一个小本本排到了小时,用来叮嘱自己哪怕一点时间都不容浪费。一般晚上图书馆和自习室的熄灯时间,就是我起身收拾书本的时间。在清华园的两年里,每个周末我都在新东方的各种班恶补英语。最后一个学期,由于已经没什么合适的班可报了,我甚至报了超难的同声传译班。由于课程远超自己可以跟上的水平,听课听得七荤八素痛苦万分,但是我也硬挺着坚持不缺一课地听完了一学期。对于我这种侥幸考进清华的人来说,清华就像一个华贵的母亲,而我只是一个褴褛的孩子。虽然母亲从不这么想,她温暖地爱着每一个她所生的孩子,但是我总是在怕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母亲,辱没了母亲的门庭。所以,我一直用尽全力地奔跑。只有在奔跑的汗水中,我才不会怀疑自己的身世。这也是为什么离开校园两年后许老师的那句话,差点让我流下泪来的原因。 第二个瞬间 我在县委书记的任上。有一次一个重要领导给我打电话,说介绍一个很有实力的企业家,也是他的好朋友来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