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高校)
摘要: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优化事业不断发展,高校应当建立起符合其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从预算管理精细化着手,形成预算绩效的精细化管理,进而有效控制财务收支, 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管控作用。文章基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情况,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进行尝试和分析,从而能够提出有效建议,帮助高校有效将相关管理方式和制度进行完善和提升,能够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更有效的配置使用, 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助力高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
一、引言
20xx年是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开局之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政府部门为了解决财政资金分配不均、资金浪费严重等问题,经历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制定、实施了绩效考核、预算绩效目标评价等重大改革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工作内容,旨在深化改革政府部门的财政管理以及财政治理效能。高校作为财政预算收支管理的重要领域之一,高校预算管理改革必须要关注和重点探讨合理利用财政资金的方法。因此,高校需要通过精细化的预算绩效管理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有效性,做到花多少钱实现多少预期效果变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普及度日渐增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教兴国”政策的推动。进入新时期阶段,高校仍需以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为目标,在发展中不断发现和修正存在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财政部门给予了充分的财政支持,经费投入逐渐增加,使得高校教育教学无后顾之忧。但是,高校在使用财政资金时,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在预算编制时管控不到位,使得资金在项目开始的源头就出现浪费的现象, 暴露出预算项目绩效目标不明确、“粗放式”编制预算、预算执行率低、预算项目监督评价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我国,围绕预算管理及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多数都是关注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应用。而高等院校也可以算作行政事业单位,属于特殊形式, 高校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相关的研究进行参考,但是需要注意必须要进行一定的针对性调整,不能完全照搬,那样并不适用。预算绩效管理永远是指向结果的,以实现年初预算绩效目标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事项,对总体的责任进行明确和强调。预算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必须要明确清晰、科学合理,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从而实现提升预算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管理活动。
(二)实践意义
为增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不断提升高校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予以研究,从而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对于现实更加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通过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对高校预算管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掘和分析,分析方面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评价等,发现问题,从而针对性解决问题,更加高效合理地利用预算资金,同时也更加高水平地管理预算。预算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预算绩效考核结果是一个重要参考资料,帮助了解预算管理水平高低,也为预算编制及优化提供重要指导,提升预算编制水平,完善高校内部控制,规范高校财务管理。
三、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整体较低
预算绩效管理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变革,不仅要求在管理模式上的变化,还要求管理人员要转变管理理念。但是,由于高校管理人员在创新方面欠缺主动性和思维意识,导致相关创新工作难以推动,许多管理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仍以一种“观众”的态度观望,认为这项工作与自己关联性不强,为财务预算管理的改革发展制造了诸多障碍。高校财务管理变革不到位,将影响高校事业健康发展,不利于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另由于高校其特定的预算编制方式,通常以上年度财政预算批复数为依据,根据高校实际发展需求增加预算项目,是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采取增基预算方法容易使得无效项目不能及时剔除,对于高校预算资金的有效配置产生不利影响。财务精细化预算编制不到位将影响高校的发展,造成财务预算编制和高校发展情况相分离,财务编制的预算项目无法满足高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