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文章: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

|   

调研文章: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

近年来,我国“民工潮”造成的人口单向流动使得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日趋失衡,加速了农村的“空心化”,出现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及大量的“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同时,城市偏向政策导致城市独聚资源优势,在政策体系方面形成且强化了以城统乡、以工带农的格局,造成城乡发展不均衡,也导致农村在人口、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单向输出。部分农村地区出现治理机构涣散、治理效率低、组织无活力甚至失灵的窘境,增加了农村自我组织、自我治理的困难。农业要发达、农村要兴旺、农民要富裕的“三农”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着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任务。立足国情农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工作新的战略部署。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建设我区新农村,走出一条符合我们实际的乡村振兴道路,是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应然选择,也是推进我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利用不合理。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城市对农村产生极大的虹吸效应,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且长期居留城市。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直接造成大量的耕地和宅基地被闲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年化和外出务工人口逐渐增多,我辖区范围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日益普遍,不仅如此,农村“空心化”导致的村落衰败和合并,也让农村的中小学、村委会、医务室等不断减少,从而闲置了大量的非农建设用地。在大量农地闲置的同时,由于我国对农地入市的限制还比较多,农民的“金饭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依然有难度。根据最新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在我国目前的“三块地”(农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及宅基地)中,只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进入市场,宅基地不能出租、转让和抵押,闲置的宅基地也不能用于商品房和租赁房建设。在农村闲置的宅基地超过城镇住宅用地总量的现实下,农地入市的限制则让农民的财产性收益也难以实现。

(二)产业结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进一步完善,我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很大的进步,但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区农村产业结构还存在着问题。一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相比一二产业,第三产业总体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很小。目前我辖区农村第三产业多集中在传统的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上,高新技术产业没有跟上;二是农业门类分布失衡。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部门中,种植业占有绝对的比重,其他部门尤其是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上市供应的农产品结构比重满足不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三是产业链条不长。当前,我辖区初级农产品生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四是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农产品利润低。在本土农产品供给上,整体呈现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的特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主要依靠拼数量与打价格战的方式,农产品溢价能力弱。

(三)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绝对重点,加之近几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入的财政资金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缺口不小。当前,我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也是一个民生痛点。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财政资金保障有限。地方财政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跟中央财政相比,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面对众多方面的经费要求,能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上的资金自然就有限;二是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过于重视商业利益,忽视了服务职能。近些年,我辖区一批商业银行因经营管理问题,减少了对农业农村的支持。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保险公司推出的农业保险种类较少,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三是社会和农民对农业投入不足。对于社会企业或组织,农业是低利润且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的产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而获利小,社会的投资热情低。对于农民,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以及收入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的吸引,农民不愿随意投资农业生产,更加热衷将收入用来消费和融入城市化生活。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