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篇)西南交大徐飞校长公开讲话文章汇编(一)

|   

蓝秘书讲话系列8719篇)西南交大徐飞校长公开讲话文章汇编(一)

 

 

徐飞: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99年前,一大批爱国青年成功发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此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彼时的新青年们,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针指向2018年,马克思主义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宣告进入新时代——此时的新青年们,又该为这个新时代做些什么?

 

“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给出了振奋人心的答案。弄潮,是在大海之中奋力拼搏的姿态,是青年敢于逐梦、勇于冒险的精神风貌。当今中国的发展正日益呈现“大潮奔涌逐浪高”的壮阔景象,青年一代应充分展现“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豪迈,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寻潮

 

世界飞速发展,时代的海洋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物联网、区块链、工业4.0、类脑机器人、石墨烯材料、量子通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机遇扑面而来,一个潮头紧跟着另一个潮头澎湃而去,一个风口接着另一个风口呼啸而来,让人应接不暇。大海中的每一朵浪花都在奋勇向前,然而,潮头在哪儿?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今天没寻到、没寻对潮头,明天就将失去站上去的机会。所以,寻潮一定要讲科学的方法——既要纵向看历史潮流,在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摸清潮流发展规律;也要横向看世界大势,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发现机遇,立足自身,放眼世界,掌握潮流涌动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势中明确方向、找对潮头。

 

毋容置疑,今日中国正是潮头所在。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实践者,青年一代只要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事业需要结合起来,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就一定会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潮头。

 

 

练潮

 

寻到了潮头,不是马上就能站上去,因为那里的技术要求很高;寻到了潮头,也不是马上就要站上去,因为还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冒冒失失、毫无准备就去弄潮,有可能追都追不上,或者一不小心葬身浪底。只有勤于学习、刻苦练潮的人,他们基本功扎实、训练有素、洞悉潮流规律,才能勇立潮头,自如驾驭,充分享受弄潮的快感。

 

练潮,需要勤学。站上潮头本身就是高难度动作,需要不断学习知识并反复进行实践锻炼。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期,最容易吸收知识,也最容易养成好习惯。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跟上潮流。勤学,能改变人生轨迹和生活境况。一个人学问的高低,就是你能驾驭的浪头的高低。

 

练潮,还需要笃志。潮头所在,风光无限,但也危机四伏。练潮,要练胆,要敢于拼搏、敢于胜利,敢于向时代的潮头发起冲击;练潮,还要练心,既要不怕困难、矢志奋斗,也要能谋善断、淬炼心智,善于在时代的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弄潮

 

古人言:“人须在事上磨,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仿此换个说法:人须在潮头弄,才能有大长进;若只好浪平水暖,终只会泯然众人矣。今天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已经成为拉动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就是要勇于搏击大海,乐于在时代的潮头弄潮。

 

潮头高,青年一代要敢于探索,敢于尝试,敢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敢于选择并坚持做有挑战性的工作,敢于向未知领域发起挑战并取得核心成果,让中国在世界各个领域不断实现追赶、超越从而站立潮头、引领潮流。

 

潮头急,青年一代要善于创新、善于迭代,善于在飞速发展的各个领域掌握情报、摸透情况、做透功夫,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为祖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加速度,让中国在日新月异的世界大潮中冲在前列。

 

潮头险,青年一代既要敢于直面困难、迎接挑战,敢于并善于啃硬骨头、接硬任务,冲突一个又一个难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又要胆大心细、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识别前进路上的“暗礁”和“旋涡”,“小心驶得万年船”。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善于寻潮,勤于练潮,勇于弄潮,争做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聚焦双一流 全面纵深推进国际化战略 开创学校国际化工作新局面

——徐飞校长在国际化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2017年10月30日)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值此十九大胜利闭幕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化工作大会。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政班子,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西南交大国际化工作的各级单位领导,各位海外院长以及顾问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国际化工作先进集体及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积极推进学校国际化工作,付出辛勤劳动和智力贡献的广大教职员工,一并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今天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双一流,全面纵深推进国际化战略,开创学校国际化工作新局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方能行稳致远。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早日把西南交大建设成为“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实现“大师云集、英才辈出、贡献卓著、事业常青”的交大梦。2014年,我们启动实施国际化战略,这是学校立足于长远发展,为支撑一流大学建设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学校国际化工作成绩有目共睹,水平显著提高。

 

步入新时代,国家层面各项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全面开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既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攻坚克难,勇于变革,大胆创新,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文化氛围、校园环境等诸多方面,全方位纵深推进国际化。

 

一、过去三年的国际化工作

 

(一)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部署

 

学校全面发挥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人才、平台、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参与中国高铁“走出去”,积极服务于中美、中俄、中英、中法、中欧等双边、多边人文交流机制,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在中俄、中印、中非政府间战略合作框架下,与俄罗斯、印度等国深入开展交通运输领域深度合作。与印度铁道部签署“高速铁路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备忘录”;帮助埃塞俄比亚建立铁道学院。扎实开展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为巴西、泰国、蒙古、菲律宾、孟加拉国等40余个发展中国家上千名学员完成培训课程,其中包括多名部长级高层人员。组织教师赴肯尼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开展“走出去”境外培训,积极推动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互学互鉴,得到有关各方高度评价。

 

二是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每年举办各类高端国际学术论坛二十余场。面向世界铁路科技前沿,先后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轨道交通学术大会”、第十八届国际轮对大会、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系列高峰论坛等各类轨道交通领域的高端学术论坛,学校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大幅提升。大力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欧盟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越南研究中心等多个“智库”相继成立,积极发挥交流学术作用。大力拓展与国际铁路联盟(UIC)、铁路合作组织(OSJD)等国际同行的合作关系,在框架范围内广泛开展交流,推进实质性合作。

 

三是多维度、高层次、宽领域向全球推广我校在高铁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和科技成果。今年7月出版发行的学术专著《纵横“一带一路”——中国高铁全球战略》,被评为2017“上海书展十大好书”,得到求是网、人民网、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瞭望智库、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学界和业界反响热烈。英文版中国高铁领域科技图书《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面向全球首发。汇聚中外交通史文献资料的《丝绸之路汉文文献菁华集成》项目启动。与国际著名出版社爱思唯尔联合实施的中国高铁学术出版“走出去”项目盛大启幕,学校学术对外传播能力显著增强。

 

四是充分发挥高校在国际交往中的“通道作用”和“桥梁作用”,积极服务于双边、多边人文交流机制。作为国内唯一受邀的高校代表,出席第四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成功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大学国际化发展国际论坛”,集聚全球智慧,共商大学国际化发展之路。每年连续发布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URI),助力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成功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深化与中东欧各国教育合作。连续3年举办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西南赛区决赛。陪同刘延东副总理出席在美国举行的“中美青年创客峰会暨中美青年创客中心启动仪式”,助力两国青年交流智慧,放飞梦想。成功举办中俄“两河流域”青年论坛。接待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访问团来访我校,与学校学生代表交流真知灼见。连续3年举办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汇聚五洲青年,共襄文化盛典。所有的这些活动表明,学校国际化办学氛围日益浓郁,国际化办学软环境持续优化。

 

(二)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作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大力推动本土学生学习经历的国际化,切实推进生源的国际化,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走出去”到海外交流学习。截止目前,学校已与世界上57个国家和地区的19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并重点与美国康奈尔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合作,积极搭建学生出国(境)留学平台。通过实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CSC)、“中欧大学精英联盟”项目、“中美3+2 ”、“中美3+1”“中美1+2+1”、“中法4+4”、“中德4+2”,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比利时鲁汶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SU)等双学位项目,以及中国中铁国际工程班、中国交建国际工程班,建立起了覆盖所有学生层次的出国(境)学习交流体系,各类出国(境)交流学习学生人数稳步增长。

 

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学校拥有以“美国拉荷马州立大学安全工程”、“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生物工程”项目等为代表的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规模引进海外一流大学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与世界接轨。尤其重要的是,2015年10月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在犀浦校区揭牌,该学院是西部高校与英国高校合作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组织机构,英国时任首相戴维·卡梅伦特致贺信。利兹学院以高度的国际化定位、创新的中英工程人才培养范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已然成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典范。

 

为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校学习,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制定并实施《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大力加强涉外管理,建立起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体系。通过教育部“丝路奖学金”项目、商务部“一带一路援外硕士项目”,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建设了一批本科和研究生全英文专业(学科),开设了100余门全英文课程,其中《Geology Applied to Civil

 

Engineering》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截至目前,来华留学学历生已达500余人,人数持续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科研国际合作和学术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依托学校轨道交通优势学科,重点打造国际化科研平台,积极构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持续加强与国际同行的科研合作,大力拓展国际科研合作领域,提升科研项目合作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积极参与国家“国际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三大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il

 

Transportation》成功创刊,为我校教学科研人员与国际优秀同行对话提供了重要平台;学校无线通信与信息编码学科“111创新引智基地”获得国家滚动支持;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111创新引智基地”和“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相继立项获批,国际科研平台布局初具规模。

 

积极促进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的国际化。翟婉明院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了学校主持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周祚万教授与曼彻斯特大学诺奖获得者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
开通【VIP会员】免费下载
立即赞助VIP
赞助会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