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谓教,树人为育——2020年清华社科学院教师节致辞
|
修道谓教,树人为育
——2020年清华社科学院教师节致辞
2020-09-11
春华秋实,桃李沁香。水木清华,书声百年。在这美好的金秋时节,我们怀着激动和复杂的心境迎来了又一个教师节。在此,我谨代表社科学院向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的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关心、支持、参与学院发展建设的离、退休老教师们表示衷心的感激和真诚的祝福!
36年前,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从那时起,9月10日成为中国教育工作者最值得期待的日子。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种普世的思想。在轴心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与其不受教育,不如不生,因为无知是不幸的根源”,他特别强调教师对人生意义的根本性奠基作用。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见,在古希腊人那里,教师被认为是人们通往真理的引路人。
尊师重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 西周时期,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思想;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一系列至理名言。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开篇即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定义了的教育在塑造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上绝对重要地位。
公元802年,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做《师说》,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一名言至今仍然为很多教育工作者奉为职业宗旨。
在中国人的传统里,教师这个职业的含义除了具备为师者的职业操守之外,还具有如同父母一样的伦理意义。因此,在9月10日,我们做教师的就同时拥有着两种幸福:一是来自于为师为教者的幸福,另一个是来自于没有血缘,胜似血缘的为父为母一样的幸福。这两种幸福交相辉映,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豪。古人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每个人终身的事业。教师这个职业又是艰苦而辛劳的,世人说,父爱是山,母爱是河,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如山一般厚重,如河一般绵长,它兼容了母亲的关爱,又包含着父亲的职责,每一个人的成长,每一次的点滴提高,都离不开教师这种付出和辛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因此而变得神圣而伟大!
今年的教师节与往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过去的十个多月里,我们经受着新冠肺炎疫情漫长的考验,也见证并参与了清华建校百年历史上第一次全网授课。全院教师在长时间的疫情阶段为学院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各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辛苦的付出,从而保证了学院在非常时期各项工作的得以有序开展,没有因为疫情,而耽误我们的学子与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并且受到了学校的嘉奖。在全院的务需会上,我已经总结了过去一个学期我们的工作付出与成绩,这里就不赘言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是由于国际上疫情还在肆虐着,我们仍然不能掉心轻心,我们的神经还将在未来一段长时间内处于紧绷的状态。当防疫抗疫成为常态化,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必将呈现一种新的态势,这需要我们做好准备,做足准备,用创新与发展的眼光大胆的开展我们的各项教育工作。
中国人信仰“福祸相倚”的观念,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疫情为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同时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候,如何更好的做好社科学院的各项工作,打破常规的习惯性思维与工作程度,更有效率与效果的实现社科学院的快速发展,是时代给我们的一道难题,更是历史给我们的一次激励。
清华社科人历来有着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清华社科人没有被枪炮打倒:在西行路上,社科人在教学;在飞机轰炸中,社科人在教学;在山坳掩体里,社科人在教学;在天下大乱的年代,社科人还在教学。我们的前辈,并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生只读圣贤书,而是心怀天下大义,为学不问西东。清华社科的教育从来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鲜活的教育。在当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伟大历使命中,做为清华人,做为新一代清华社科人,做为传承着百年清华崇高精神与家国情怀坚定信仰
部分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
VIP免费下载本篇文档